淮安:让“法治理念”融入淮城血脉
2025-08-25 18:02:00  来源:法润江苏

从“独唱”到“合唱”,从“纸面”到“行动”。“八五”普法以来,淮安市以机制创新、文化浸润、治理升级,绘就了一幅新时代淮城和谐画卷。

加强顶层设计

将普法工作作为法治建设的“先手棋”,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构建“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政协支持、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将普法工作任务分解为年度计划和普法责任清单,明确10项共性任务,动态调整230余家普法责任单位和500余项个性普法任务。通过“提示单+督办单+评价书”闭环管理压实工作责任,对各地各部门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点对点推进和面对面指导,确保共性任务和个性清单均能高效推进。每年对市县两级300余家机关单位开展“谁执法谁普法”履职评议,公开晾晒普法成绩单,着力提升普法工作实效。

联合生态环境、应急管理、团委妇联等部门组建300余人的普法宣讲团,培育“守护花开巾帼律师联盟”“西游课堂法护青春”等60余支具有行业特色的普法队伍,扶持“志西法治文艺说唱团”“恒球普法工作室”等民间组织,累计开展普法活动5万余场,覆盖群众达百万人次。

深入精准普法

坚持“抓关键少数、促绝大多数”,针对不同群体量身定制普法方案,有力保障全民普法工作走深走实。

聚焦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编制《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打造手机党校学习平台法治课程等20多个载体,实施“淮上述法”季季行等活动。

建立市、县、校三级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全市474所中小学均配备法治副校长。打造以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为核心的“一核多点”式青少年思政教育资源网,建成15个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举办宪法晨读、模拟法庭大赛、法治书画、“宪法卫士”等特色活动380余场次,吸引学生逾5万人次参与,“法话西游”漫画被最高检定为全国巡讲教材。

针对农民工、老年人等群体,开发普法作品360余个,开展“送法入户”活动1万余场;深化新业态从业者法治护航行动,创新打造“爱骑之家 调援驿站”,为网约车司机、外卖员等新业态从业者定制“法律课堂”。设立37个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打造金湖、涟水等5个示范点,提升普法精准性。

突出文化浸润

深挖“伟人故里、运河之都”文化底蕴,让法治宣传既有“烟火气”又有“时代感”。

沿大运河、洪泽湖打造“方寸法韵”“运河之门”淮河法治文化主题公园等景观。设置周恩来与法治展馆、苏北小延安等13条红色法治旅游线路;发挥西游、方特乐园“人气”优势,设立“法话西游”研学基地,开通“法治号”“税收号”“国家安全号”等法治主题有轨电车,全市建成全国法治教育基地1个、各类法治宣传阵地1844个,实现法治文化阵地市县镇村四级全覆盖。

连续8年开展“百场法治文艺进基层”活动,表演770余场次,覆盖全市100余个镇街,惠及群众30余万人次。创作《审牛案》《村里有个管得宽》等法治文艺作品,推动非遗剪纸、农民画等艺术形式与法治融合,打造26个“法治微书吧”、建成16个镇街“法治影院”,让群众在家门口感受法治力量。

创新“互联网+”新媒体便民普法新模式,“洪小蟹”直播、普法“弹幕”等创新形式让普法“潮”起来。引导创作法治微视频、动漫、书画、摄影等作品,《民法百年》《我与宪法的故事》《宪法十二时辰》等分获全国、省级奖项;推出《女儿国国王的财产属于谁》等西游普法IP作品,网络点击量超8000万,西游网络普法IP内容入选2022年度全国网信系统优秀网络普法案例。

注重普治并举

推动普法与治理深度融合,让法治成为高质量发展“稳定器”。

实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创成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14个,培育“法律明白人”1.2万名。通过“小院板凳会”“逢四说事”等模式,推动化解基层矛盾纠纷超8万件,13个基层社会治理典型案例被司法部采用。

持续深化依法治企,组织开展法治体检“访听解”“法润淮商共创共赢”“法律托管”等法治惠企活动,编印《民营企业全流程法律风险“百问百答”》,梳理风险点400余个。

持续推进“清朗”系列专项治理行动,依托全市15个传统广播电视法治栏目,整合1.2万余名普法志愿者力量,对防范“网络直播、短视频乱象”“网上诈骗信息”等进行宣传,定期解读恶意营销、直播“约架”等负面案例,强化网络生态治理,线上普法覆盖人群超500万人次。

来源:淮安市司法局

编辑: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