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大丰区积极探索推行“小板凳议大事”工作机制,开展亲民、暖民、惠民活动,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切实打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依靠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一是“小板凳”上讲理论提素质。一场别开生面的“小板凳”课堂在此进行、乡村振兴、法律法规知识、农业生产技术、各项惠农政策和群众关心的热点话题,运用“家常话”、小故事,以“接地气”的方式进行细致讲解。“小板凳课堂让我坐在自家门口就能听到党的最新理论和各种惠民惠农政策,让我们老百姓增长了见识、得到了实惠。”该村5组村民祝必忠高兴不已。
二是“小板凳”上问民需解民忧。积极搭建“小板凳”平台,及时了解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多渠道收集群众就医就业、征地搬迁、土地流转等方面诉求,通过发放资料、集中宣讲等方式,向群众宣传文明创建、环境治理、农业生产等重点工作和政策知识,倾听群众心声,做到问题早发现、早化解。其中,该区大新村针对地处城乡接合部、外来收购废品点多,影响村容村貌这一问题,及时启动“小板凳议大事”工作机制,街道分管干部、村两委干部与群众面对面协商,就集中清理、成立村再生资源回收公司等重点问题达成一致,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集体经营收入。
三是“小板凳”上话发展促振兴。充分发挥“小板凳”议事协商作用,对涉及村内产业发展布局、乡村规划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定期组织党员代表、群众代表、致富带头人、乡贤人士召开“小板凳”议事会,确保完成群众“微心愿”,解决群众实际困难。该区恒南村两委班子成员在“小板凳议大事”活动中发现不少农户因承包田多、无劳力耕种这一难题后,迅速开展“家家到、户户访”活动,村组干部从征求村民对土地流转的意向入手,逐户逐人进行政策解读,使村民及时了解当前“三农”政策的相关要求,通过村组干部的宣传发动,两个月内全面完成了“小田变大田”实施方案的各项工作任务。
(大丰区司法局 王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