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普法启动以来,扬州市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围绕增强全民普法针对性、实效性目标,聚焦五个重点,进一步健全普法工作体系,丰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内涵,强化法治社会、法治乡村建设,推进普法实践创新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是高标准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坚持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到“八五”普法工作全过程各方面,通过实施“法治教育引导、法治素养提升、法治实践养成、法治文化涵养、法治氛围营造”五大行动,推动普法工作守正创新、提质增效、全面发展。召开全市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会议,总结“七五”普法工作,部署“八五”普法任务,市委书记张宝娟、市长王进健专门作出批示,对高质量做好“八五”普法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市委、市政府将“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列入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目标任务,每月督查进展情况。市委宣传部、市法宣办、市司法局对“七五”普法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通报表扬,成立市“八五”普法讲师团和普法志愿者队伍,同时利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设置专栏,集中宣传“八五”普法重点法律法规解读,形成推进“八五”普法实施的浓厚氛围。
二是精细化推进普法责任制落实。市委依法治市办、市法宣办印发《全市法治宣传教育重点单位2022年“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清单》,明确各部门(单位)共性普法任务6项,个性普法任务32项,同时选取16个普法项目作为年度法治政府建设考核重点督查评估内容。市法宣办组织各成员单位录制系列普法视频,并与扬州电广新媒体传播有限公司合作,开通“‘八五’普法我来讲”车载视频宣传频道,在全市1600辆公交车3200块屏幕上投放普法视频,提升法治宣传群众知晓率和社会影响力。同时对各单位上年度普法责任制落实情况开展线上展示活动,共有164801人参与投票557926次,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相关做法被《法治日报》介绍。
三是试点化促进依法治理创新。召开全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巩固提升暨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现场推进会,以创建为抓手,推进“法律明白人培养”“法治小区建设”“援法议事活动”。印发《扬州市法治小区建设指导意见》,以康乐新村、阳光水岸等46个小区为试点,通过“组织联建、队伍联管、服务联手、文化联创、资源联享、发展联促”“六联”方式引导居民订立规矩、重塑习惯、涵养法治。印发2022年度法律明白人培养实施方案,制定法律明白人遴选公示“七个一”标准,制度化、规范化推进“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为今年新增的5000名培养对象开通网络平台学习账户,通过先学习后测试方式进一步提升学习效果,相关做法被《法治日报》报道,扬州探索打造“一核五微三联”法治小区作为法治创建案例入选司法部案例库。
四是多元化开展主题普法活动。紧贴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法治需求,多元化开展主题普法活动。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学习纳入初任公务员培训、法治教育名师培训和“国资委大讲堂”,同时结合机关干部学法培训班、开学第一课、村(社区)“两委”干部法治培训和“法律明白人”集中学法培训工作,推动各层各级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联合市委网信办、市教育局、扬州大学法学院开展“网络保护·法治童行”系列活动,打造青少年网络普法品牌;推出疫情防控“你问我答”系列动画解读视频,编印漫画解读手册,推动“依法防控”意识深入人心;联合市工信局开展“惠企直播间助企纾困系列法治讲座”活动,进一步提升服务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水平;联动全市村(居)法律顾问开展“幸福家庭•与法同行”、护“薪”进企业《法律援助法》专题宣传活动,开播“农民工以案释法微课堂”专题专栏,通过“扬州普法”微信公众号推广到1850个法润民生微信群;结合“法律六进”活动部署开展“第二届民法典宣传月”,推动民法典宣传覆盖城乡。
五是高质量推动法治文化建设。印发《关于推进全市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将全市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目标任务细化为6个方面18个具体举措,同时明确责任部门。把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建成以宪法为主题的法治文化公园、青少年法治教育体验馆等法治文化阵地1400多处。全面梳理大运河(扬州段)法治文化遗存物证和图视文资料,推动大运河法治文化展示馆建设。以三湾公园为中心,连接运河沿线40多个各法治文化景观、博物馆、体验馆、红色主题教育基地等,形成大运河(扬州段)法治文化长廊示范带。部署开展“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优秀动漫微视频征集展映活动,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法治文化创作。推动法治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深度融合。“扬州‘普法市集’丰富夜市文化”被央广网报道。
(扬州市司法局 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