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2023年8月24日,扬州首部科技领域立法——《扬州市产业科创促进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提交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绿扬金凤”人才计划、G328产业科创走廊、航空科技瘦西湖实验室等品牌性、标志性工程出现在《条例(草案)》中。《条例(草案)》的出台,必将为扬州“科创名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治“跑道”。
高站位,扬州首部科技领域立法。2021年10月22日,市第八次党代会确立了“聚焦‘三个名城’,争做‘三个示范’,在现代化新征程上把‘好地方’扬州建设得好上加好越来越好”的奋斗目标,产业科创名城排在首位。2022年11月21日,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主任会议确定,将《扬州市产业科创促进条例》列为2023年立法制定项目。这部条例也将成为我市首部科技领域立法。目前扬州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7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近3000家,202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1.2%,每万名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预计突破160人,扬州跻身全国创新型城市前30强、长三角41座城市创新生态指数前10强。8月23日,在扬州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全体会议上,扬州市人大常委会调整立法计划,将《条例(草案)》初审时间由既定的10月提前至8月,加速产业科创促进条例制定步伐,当年调研,当年制定,争取当年表决,希望跑出扬州地方立法的新速度,助力地方产业科创名城建设。”
出精品,7章7条,充满扬州特色。《条例(草案)》中增加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内容,如何安排科学技术经费、如何运作、如何监管等具体规定。应更全面地注重激发职业学校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职能,让理论成果成为可转化、能落地、会推广的工程实践,让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机衔接、高效协同。目前《条例(草案)》共7章38条,就是围绕“为谁创新?谁来创新?创新什么?如何创新?”四个系统观念设置相关章节。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条例(草案)》结合扬州产业科创发展实际需求,针对性安排立法重点。“绿扬金凤”人才计划、科创助航特派团、江广融合区中央创新区、G328产业科创走廊、航空科技瘦西湖实验室、科技产业综合体等扬州产业科创的品牌性、标志性工程纳入《条例(草案)》,极具扬州特色。
听民意,立法保障,制度引领科技进步。召开立法部署会、工作对接会……采用书面征求意见,人大网站、立法平台公告……市司法局副局长朱毅楷说,立法,就要“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让制度引领科技进步。听民意、聚民智,开门立法。春节前,市科技局密集组织市直有关部门、基层科技管理部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召开了7场专题座谈会。条例的最终出台,就应该让人民切切实实地受惠。以这次立法为契机,好措施、好经验以法规形式固化,并增加相应的制度设计,破解科技创新的瓶颈,补齐产业发展的短板,“推动产业科创和科创产业“双向奔赴”。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彭苏宁表示,制定《条例(草案)》的目的是服务产业科创名城建设,实现路径是让政府部门、企业、高等学校、行业组织同频共振,“手牵手、心贴心”。目前《条例(草案)》还在不断完善,特别是在“政、社、校、企”同向发力、科学发力方面,需要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多听好意见、多纳好主意。
(扬州日报 扬州市司法局 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