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广陵区司法局立足法治宣传、公共法律服务、矛盾调处职能,精心调配“三味法治餐”,助力基层依法治理。
一是普法宣传有“趣味”,提升社会参与度。创新普法载体,打造两辆“法治直通车”,开进人流量大的集市、村居文化广场,化身流动法治商铺,组织普法宣传、公证、法律援助等工作人员充当“店小二”,联合村居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开展“法饮律茶”、知识闯关、拍照打卡、法治观影等系列活动,向群众发放民法典等普法读物,宣传公证、法律援助、行政复议、矛盾化解等服务和途径,就地解答法律咨询。“直通车”启用以来,已开展活动12场次,覆盖群众6000余人,提供法律咨询、公证指引、法律援助等服务2100余人次。引入非遗元素,盘活辖区非遗文化和人才资源,依托仁丰里非遗文化集聚区,将剪纸、绢花制作、泥塑、拓印、雕版印刷等非遗元素融入法治宣传,邀请非遗传承人担任普法志愿者,举办法治非遗文创作品评选展示,征集作品400余件,组织非遗大师现场授艺,与群众一同制作个性化法治非遗作品,深受群众喜爱。用好特色阵地,依托青少年公民警察学校、“小雨伞”未成年人司法综合保护中心、三湾法治教育中心,聚焦青少年群体,在开学季、寒暑假、六一等时间节点,开展“模拟警官”、“模拟法庭”、VR体验等特色普法,今年以来,围绕反对校园欺凌、爱国主义教育、未成年人权益保护、长江保护等主题开展系列普法49场次,共有3200余名学生积极参与。
二是法律服务融“多味”,贴近需求办实事。强化公共法律服务多元供给。纵向延伸服务线,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依托今年新建成的司法行政服务中心,实现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公证办理、行政复议、执法监督、人民调解、社区矫正、法治宣传等职能全要素进驻,实现“进一扇门、办多件事”;10个镇街结合辖区需求,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与社会治理、优化营商等需求融合,如李典司法所联合当地敬老院设立社区矫正公益活动基地,常态组织社矫对象为老人开展义务理发、环境清洁等志愿服务;经开区聚焦企业需求,设立涉企公共法律服务站,联合律师上门问需、“把脉问诊”,今年以来,开展服务企业专场活动9场,出具针对性法律意见26条;125个村(社区)实现公共法律服务站、法律援助联系点全覆盖,发挥村居法律顾问主导作用,为村居两委重大决策、合同协议把关审核,参与基层疑难复杂纠纷调处,开设土地权属争议处置、赡养继承抚养等“接地气”法治讲座和宣传活动,今年以来服务群众达3.2万余人次。横向拓宽“朋友圈”,与法院深化“庭所共建”,邀请法官围绕基层常见的婚恋家庭、赡养抚养、土地确权、邻里矛盾等主题开展调解专题培训,组织镇村干部、调解员观摩庭审活动,学习调解技巧;借助巡回审判,将庭审现场开到乡村、社区,组织群众旁听,发挥以案释法效果;联合公安开展防范诈骗“敲门行动”,筑牢反诈防线,强化“公调对接”,对治安纠纷、交通事故理赔解纷开展联合调处,今年以来,成功调处纠纷324起;在退役军人事务局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合力做好军人军属权益保障工作,今年以来提供涉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216人次。
三是矛盾化解添“情味”,倡导和谐新风尚。选育行家里手,从德高望重乡贤、退伍军人、退休教师、老政法干警中选聘调解员,设立乡贤调解工作室、老兵调解工作室、“五老法宝”调解工作室等特色调解室,建立一支熟悉乡情民情、具有丰富调解经验的专业调解队伍,总结出了“亲情式”沟通法、“讲理式”协调法、“唠家常式”谈心法等一批解纷工作法。今年以来,上述调解工作室成功调处矛盾431起,有力推动了“事心双解”。弘扬文明新风,发挥2个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引领作用,联合区委宣传部开展“移风易俗畅文明 文化振兴乡村行”活动,推动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移风易俗内容与法治文化宣传融合,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对因高价彩礼引发的矛盾纠纷,会同公安、法院、妇联等单位进行联调联处,村(社区)及时更新移风易俗重大事务公开栏,营造健康向上新风气。推进自治、法治融合,辖区文昌花园社区曾是扬州最大的拆迁安置社区,面临困难家庭多、群众生活难,矛盾纠纷多、凝聚人心难,不良现象多、文明和谐难的“三多三难”问题。社区坚持每月召集一期“圆桌议事会”,邀请群众、网格员、村居法律顾问、普法志愿者等开展大家事大家议,结合法律规定和社区居民实际需求,寻求社区共治“最大公约数”,先后解决了老小区加装电梯、电瓶车充电桩安装、公共晾衣架设置、垃圾分类房选址、社区食堂开办等一系列民生实事,受到群众一致认可。
(广陵区司法局 孙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