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邗江区司法局立足司法行政职能,紧扣“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部署要求,积极推动“法治引擎”提档升级,赋能辖区“三农”发展。
一是升级法律服务供给,增强助农纾困作用力。有效整合资源,优化城乡间法律服务供给,推动司法所、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三所入村”,充分激发公共法律服务助推乡村振兴的基础性、服务性和保障性作用。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网络、热线三大平台深度融合实现镇村级全覆盖,在村级设立公共法律服务信息公开栏,公布服务项目、服务内容和服务电话,挂牌提供定点、预约和上门服务。开设涉“三农”案件绿色通道,突出做好春耕秋收期间邻里纠纷、土地纠纷、经济纠纷等矛盾排查化解工作,切实发挥公共法律服务护农助农惠农职能优势。立足各村自然环境、经济状况、人口结构、风土人情等基本情况,聚焦满足农村群众法律需求、化解涉农法律风险、服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等方面,建立共性法律服务供给清单,配送个性法律服务需求订单,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合同审查、知识产权保护、矛盾纠纷调解等定制化法律服务。联合公道人民法庭、扬州大学法学院等机关、院校,在沿湖村打造“渔法同行•议事为民”援法议事品牌,成功办理渔民庄台污水排放等多件民生实事。
二是升级法治宣传内核,增强问题风险免疫力。利用节假日、丰收庆典和农闲时节,以“送法进农村”“乡村振兴·法治同行”“乡村企业法治体检”等形式,常态化组织人民调解员、公证员、法律援助人员、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律明白人等进村入企,开展普法宣传、法治讲座、法律咨询、以案释法等活动,重点普及土地承包、征地补偿、婚姻家庭、侵权责任等与农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要点,解答农户和涉农企业法律咨询。依托“三下乡”集中服务、“法治文化基层行”等活动,挖掘农村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和乡土文化特色,利用“唱、演、诵、舞”等艺术形式,创作编排涉及父母赡养、子女继承、征地拆迁等主题的法治剧本,推动法治理念、法律知识和乡风文明转化为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艺节目,不断提升乡村法治软实力。提档升级裔家村宪法主题馆、经圩村宪法主题公园、瓦窑村民法典主题园等一批镇村级法治文化阵地,配套形成援法议事亭、法治书房、法治步廊等宣传载体,推动法治文化阵地成为法治乡村建设的生动内核。结合“三务”公开栏、户外电子屏、彩绘文化墙等,采取图文并茂、音视频相结合的方式解读涉农民事典型案例,不断培养农村群众法治观念,提高涉农法律风险防控能力,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三是升级法治人才队伍,增强法治氛围影响力。深化“党建+法治”模式,完善村“两委”班子成员集中学法制度,提高农村干部依法办事意识和法治乡村建设能力水平。吸纳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党员、致富能手、乡贤等充实进基层治理队伍和法律明白人队伍,在开展普法宣传、排查微风险、化解微矛盾,促进文明乡风、强化基层治理等方面提供丰富而多元的人才保障,不断凝聚农村群众共同建设法治乡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扎实推进“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以座谈、分享、培训等形式搭建沟通交流平台,组织法律顾问和法律明白人共同参加矛盾调处、普法送法、咨询服务活动,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切磋技巧、学习方法、提升能力,共同成为农村群众身边的“第一手”法律资源。积极发挥法律顾问专业优势,通过开办一场“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专题讲座、办理一件涉农法律援助案件、参加一次涉农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服务一次换届选举工作、参与一次村规民约修订、提供一次“三农”领域建言献策“六个一”行动参与法治乡村建设,着力强化法治保障,持续服务乡村振兴。
(邗江区司法局 庄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