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四项举措夯实法治社会建设根基
2025-02-05 16:49:00  来源:法润江苏

“八五”普法以来,扬州市持续推动“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责任制落实,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方法,推进全市法治社会建设走深走实,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扬州新实践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一是完善体制机制,夯实普法根基。

印发《关于进一步健全普法责任制的实施方案》将普法责任制落实情况列入法治扬州建设考核内容。每年制定年度普法责任清单,通过重要工作提示、重点任务督办、履行普法责任评价持续强化普法联动重点事项跟踪督促、结果评价,并对各单位普法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网上评议。自2020年以来,市级普法联动事项达236项。印发《行政执法过程中实时普法工作指引》,提出主动告知式普法、答疑解惑式普法、释法说理式普法和行政约谈式普法等4种实时普法形式,指引行政执法人员在最擅长的领域、最熟悉的环境下实时普法、精准普法、互动普法,借助群众对案件的高度注意力,确保群众在接触行政执法、产生问题疑惑、寻求法律咨询的“第一现场”就能得到行政执法⼈员及时、准确、权威、直观的解答

二是厚植法治观念,提升全民素养。

印发《扬州市落实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清单制度的实施方案》,全面推行“列一份应知应会清单、参加一次旁听庭审、主讲一次专题法治课、参加一次学法考试、开展一次法治调研、完成一次年度述法”的“六个一”活动,保证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清单制度落实落细。持续组织全市“法治副校长宪法课巡讲”“法治课间餐”,覆盖388所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的32.5万名学生。创新开展“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季讲法活动”“特殊学校法治护苗行动”,实现各类学校法治副校长全覆盖。《扬州市司法局打造青少年法治教育名师体系》做法被司法部推广。印发《扬州市公民法治素养提升重点任务清单》,全市82个市级机关和6个县(市、区)主动参与“法治文化基层行”“宪法宣传周”“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乡村振兴法治同行”等主题宣传活动2700余场次,覆盖百万群众。聚焦企业法治需求,出台服务优化营商环境七项举措,助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在全省率先打造“优化营商环境法治保障中心”,以“产业链+法律服务”“法律服务产品创新大赛”等为载体,深度辐射全市重要产业链及重大项目。成立专业普法联盟57个,共开展“送法送政策进企业”等活动3200余场次。

三是挖掘文化特色,弘扬法治精神。

建成扬州三湾大运河(江苏段)法治文化展示园,以三湾公园为中心,连接运河沿线40多个法治文化景观、博物馆、体验馆、红色主题教育基地等,形成大运河(扬州段)法治文化长廊示范带。全市省级法治文化特色园1个、省级大运河法治文化品牌项目6个、省级以上法治文化示范点48个,大运河(江苏段)法治文化展示园和海关法治文化基地(扬州馆)被评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以法治方式弘扬红色文化和传统美德,创新开展“追寻非遗匠心工艺传承优秀法律文化”群众性法治文化作品创作征集活动,借力漆器、剪纸、乱针绣、扬剧、评话等地方特色载体传播法治文化,制作的微电影《雕版与法》和宪法主题冰箱贴被司法部公众号推广。

四是深耕基层治理,筑牢法治堡垒。

结合法治乡村建设、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等重点工作,组织村(社区)法律顾问帮助完善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印发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操作指引,集中开展村“两委”干部、党员、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等法治带头人和法律明白人应知应会法律培训2600余场次,大力展“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1名村(社区)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和“扬州法律明白人学扬州地方性法规”等各项活动。全市登记在册法律明白人12318名,共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5240件,提供法律咨询10582人次,引导办理法律援助案件612件,代表群众反映社情民意4800余件。总结提升广陵“小板凳议事团”、高邮“圆桌会议”、江都“社区合伙人”、仪征“法治下午茶”等微自治模式经验做法,同时充分调动党政机关、村居群众、社会组织等力量,深入实施便民惠民类、志愿服务类、自治共管类公益微项目,形成多主体、开放式、共建型基层治理合力。

(扬州市司法局)

编辑: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