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广陵区司法局持续拓宽非遗传统文化在法治实践中的应用,将非遗融入普法宣传、特殊人群帮教及基层治理领域,深化非遗和法治融合共建成效。
一是“非遗+普法宣传”,激活传统文化新动能。创新法治文化传播载体,将法治元素融入剪纸、泥塑、拓印等传统非遗技艺,定制个性化文创产品,结合各类线下普法活动广泛发放,邀请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同普法,通过非遗作品现场创作,提升普法互动性和趣味性;举办法治文化作品征集活动,“八五”普法以来将120余件优秀非遗法治文化作品进行线下线上全方位展示,提高宣传覆盖面。开辟沉浸式普法场景,以仁丰里非遗集聚区为中心,串联非遗珍宝馆、双东历史文化街区、家风展示馆、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等特色景点,通过逛古巷、赏非遗、听评弹,实现赏景学法两相宜。培育法治文化传承人,组建“非遗普法轻骑兵”,将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纳入普法志愿者队伍,创作《电话舞台》评话等法治作品40余件,今年以来结合春节、元宵节、开学季、农民工学法活动周等时间节点开展非遗普法进学校、进社区、进广场活动52场次,深受群众欢迎。
二是“非遗+教育矫治”,开辟柔性帮教新路径。与民盟共建“黄丝带帮教”基地,发挥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盟员在特殊人群帮教中的教化引导作用。实施“文化润心”项目,邀请扬州剪纸代表性传承人章荣、古琴(广陵派)传承人高廷鑫等名师名家为社区矫正对象开设剪纸、古琴鉴赏等特色课程16场次,通过讲述“匠人匠心”传承故事、“静听弦音”音乐赏析,帮助社矫对象消解烦躁抵触情绪、开展心理疗愈,激发向上向善心态,起到以德育魂、以文化人的积极作用。实施“以技赋能”项目,组织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女性社矫对象开展扬州通草花制作培训,累计培训80余人次,并为有就业意愿的社矫对象提供就业机会12人次。实施“守未护航”项目,结合未成年社矫对象身心特点,开设剪纸、篆刻、拓印、锔瓷等非遗研学课程22场次,培养耐心品性和专注力,手把手指导制作孝老爱亲、自信自立等主题非遗作品60余件,达到以艺养德目的。
三是“非遗+基层治理”,共筑和谐稳定新风尚。广泛吸纳本土非遗匠人成立“能人工作室”,聚焦农村社区治理,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木雕、烙画、刺绣等非遗为载体,深入村居开展各类非遗体验、技艺培训和公益活动,通过传技授艺、讲解非遗背后的诚信、友善、和为贵等故事,弘扬乡村自治德治法治新风。培育法律明白人队伍,吸纳35名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非遗工匠加入法律明白人队伍,开展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培育基层治理“文化带头人”,创作“法护和谐”“法护权益”“法护青春”系列主题法治宣传作品,借助其德高望重乡贤优势,参与所在村(社区)矛盾纠纷调解,提高基层纠纷调处成功率。搭建“非遗法治议事会”平台,为非遗工坊、非遗工作室所在的老城区有机治理更新建言献策,组织工作室主理人同辖区街道、社区法律顾问、民警及居民代表为古巷“微更新、微改造”建言献策,先后推动社区食堂、古巷设施便民改造等20余个项目落实到位。
(广陵区司法局 孙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