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江苏省检察院、中国聋协、中国盲协等单位的指导下,扬州市创新建成全国首个“无障碍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该基地以“法治教育零障碍,普法路上无缺席”为核心理念,聚焦残障青少年法治教育需求,通过科技赋能、人文关怀与法治实践深度融合,为特殊群体提供平等、包容的法治学习环境。
聚焦需求,法治教育精准触达特殊群体。针对残障青少年获取法治信息渠道有限的问题,扬州市邗江区检察院联合多部门深入调研,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量身打造无障碍普法场景。该基地设有“萤火之盾”“萤火之网”等七个特色展厅,每个展厅兼顾各类人群观展体验,配备“盲文法律墙”“语音转文字同传系统”“人体红绿灯互动装置”“无障碍电影”“黑暗体验”等无障碍普法设施。确保视障、听障、自闭症等青少年通过触觉、听觉、视觉等多感官体验法律内涵,实现视障、听障、残障等未成年人特殊群体法治教育全覆盖。例如,视障儿童可通过指尖触摸盲文版《未成年人保护法》条文,听障学生借助实时字幕系统参与法治课堂,自闭症儿童在私密空间通过情景模拟学习自我保护技能,真正实现“法治教育一个都不能少”。
科技赋能,沉浸式普法激发学法热情。基地创新运用数字化技术,将抽象法律知识转化为可感可知的互动体验。宪法翻书体感装置,通过手势识别技术实现“隔空翻页”,动态展示宪法条文,激发青少年探索兴趣;禁毒VR体验区,模拟毒品危害场景,以虚拟现实技术强化拒毒防毒意识;模拟法庭,组织青少年扮演法官、检察官等角色,通过案件审理实践理解司法程序与法律权威;此外,“黑暗体验区”邀请普通学生沉浸式感受视障群体的生活困境,培育同理心与社会责任感,推动构建“残健共融”的法治教育生态。
多方联动,构建长效法治教育机制。基地整合司法、教育、社会组织等多方资源,形成“基地+学校+社区”普法网络。法治课程进校园,检察官定期开展“法治副校长”专题讲座,结合基地案例资源普及防欺凌、防性侵等知识。常态化志愿服务,组建大学生公益服务团,为残障青少年提供精准法律帮扶;“我的扬州”APP开通“法律阅览室”板块,提供法律问答、案例解析等在线服务,打破时空限制。据统计,基地开放半年以来,已接待参观者超5000人次,开展专题活动40余场,青少年法律知识测试平均分提升32%,有效筑牢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防线。
从“触摸法律”到“敬畏法律”,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扬州无障碍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以法治之力守护青春,以城市温度传递公平正义,生动诠释了“法治中国”建设的基层实践。在这里,每一颗法治的种子都能破土而生,每一个孩子的未来都值得被光照亮。
(扬州政法 扬州市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