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法润扬城。“八五”普法以来,扬州市聚焦法治需求、立足本地实际、深耕创新实践,探索构建具有扬州特色的普法工作体系,打造法治惠民、文化润心、治理增效的“法润扬城”新风景。
筑基石“大普法”格局释放治理新效能
坚持规划谋局、机制着力,推动“八五”普法规划纳入市“十四五”规划并统筹实施,全市各行业部门积极行动,市县乡村同向发力,将普法深度融入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服务各环节,全面夯实从顶层设计到末端落实的机制保障。
系统推进普法责任制落实,出台《行政执法过程中实时普法工作指引》,建立国家机关普法责任清单、重要工作提示单、重点任务督办单、履行普法责任评价书“三单一书”制度,持续强化跟踪督促、结果评价,制定共性普法任务40项、个性普法任务295项,线上履职展示活动浏览量超10万人次。
联动多部门,组建超2300人的“八五”普法讲师团、人大巾帼微宣讲团、“扬法之韵”等普法志愿团队,培树“邗江红马甲义工队”“江都慧意法治文创中心”等社会组织,普法志愿者队伍持续壮大。以“小快灵”“微宣讲”推进“扬州人学扬州法”地方性法规宣传,制作《“八五”普法我来讲》系列短视频30期,在全市公交及户外广告屏轮流展播。
润心泉“法治素养”提升绘就生动图谱
坚持精准化、分众化普法,聚焦“关键少数”,建立领导干部“共性+个性”学法清单体系,推动旁听庭审、主讲法治课、学法考试等行动;聚焦“法护青苗”,培育中小学法治教育名师400名,“法治副校长宪法课巡讲”“法治课间餐”等覆盖361所中小学和职校近40万名学生;聚焦“法护营商”,创新打造线下市县优化营商环境保障中心3家,建成数字化线上馆“扬州法治营商”,开展“订单式”“按需式”普法4600余场次。
结合“农民工学法活动周”“国家安全教育日”“安全生产月”等时间节点,常态化开展“法润扬城·春风行动”“法润万家·与你同行”活动,深化“12348+普法”品牌建设,扎实推进公民法治素养提升,多形式普及宪法、民法典,举办宪法宣誓、巡回宣讲、书画征文等活动1.29万场次,赠阅相关书籍27.5万余本,创作主题法治文艺节目200余个。
蓄动能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加强评估督导,实行动态管理,深化跟踪问效,创成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5个。连续3年在全市开展“乡村法治下午茶”活动,提供集法治讲座、法律咨询、法治观影、法律援助与公证现场受理等为核心的“乡村法治菜单”。
实施“法律明白人”赋能工程,为全市12512名“法律明白人”提供线上学法平台,开展培训3700余场次,以“1+N”行动为抓手,开展村(社区)法律顾问“师带徒”活动,推动“法律明白人”深度参与基层治理实践,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6200件,提供法律咨询17910人次,反映社情民意1800余件。
落实“五民主三公开”“四议两公开”民主决策制度,创新推出宝应“小板凳议事会”、高邮“圆桌会议”、仪征“三微”工作法等特色微自治经验,帮助1413个村(社区)对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进行了修订。
植沃土绽放法治文化独特魅力
深植运河千年文脉,建成开放大运河(江苏段)法治文化展示园,串联大运河环境资源法庭、运河三湾一站式矛盾调解中心等阵地,打造集展示、教育、服务、治理于一体的扬州大运河法治文化长廊;建成宪法主题公园、民法典公园等各级法治文化阵地1400多处,邗江在全国率先建成无障碍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海关法治文化基地(扬州馆)获评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坚持传承赋新,对法治名人故居、文物古迹进行保护,推广“非遗+普法”“传统文化+普法”,创作推出歌伴舞《心系民法典》、舞台剧《法治古今》、沙画《普法有你 执法有我》、微视频《雕版与法》《传承》等法治文艺精品。
加强智慧普法建设,研发《扬州网络普法地图》,举办青少年网络普法嘉年华,各地持续推出“广小援”“加邮鸭”“嘟嘟”等普法IP,制作衍生互联网普法节目及法治文创,打造沉浸式普法新体验。
来源:扬州市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