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灌南县积极推进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依托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推动活动开展、评估总结,以“精准滴灌、场景沉浸、法治实践”等多种形式打造灌南公民法治素养提升新格局。
一是构建“三化协同”工作机制。深刻理解法治素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的内涵和实施要义,明确“领导干部关键少数+青少年未来多数+农村群众重点群体+企业经营管理者责任单元”分类指标,根据四类人群,订制需求化普法内容,推进目标清单化。建立“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普法宣传教育模式,将法治宣传融入基层治理、民生服务,嵌入矛盾纠纷调解、乡村振兴项目、校园课程体系及企业合规管理全链条,实现普法融合化。根据月度法治文化素养提升题库测评以及普法活动开展情况抽样调查,建立群众需求动态反馈机制,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对象的法律需求阶段性调整普法计划并开展具体法治宣传活动,落实评估动态化。
二是打造“精准滴灌”教育矩阵。打造领导干部“头雁工程”,建立全县机关干部任前考法、年度述法、案例研析制度,依托惠泽“大讲堂”专题学习《宪法》《民法典》等各类法律知识,组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定期参观宪法馆、民法馆等教育场馆。实施青少年“育苗计划”,发挥“灌小竹”职能优势,在中小学校培育“班级法治班委”,在每个班级班委中增设一名同学担任法治委员,以点带面,传播法治之光。开展农村群众“法润乡风”行动,推进村居法律顾问开展“以案释法”巡回讲堂,实现法律服务“零距离”,通过制作方言版梆子戏、快板、淮海戏等普法短视频,提升法律知识浸润度。推进企业“法治体检”,在园区及企业设立“护企联系点”,常态化开展法治宣传,听取企业诉求,帮助企业解决“急难愁盼”法律问题,全方位拧紧企业法治“保护链”。
三是创新“场景沉浸”普法模式。打造全县“30分钟法治文化阵地体验圈”。在公园、广场、街区、公交站等公共场所嵌入法治文化元素,引导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法治文化魅力,增强法治意识。开发“法治素养积分兑换系统”。通过参与普法活动获取积分兑换法律产品服务。在新集镇徐老庄村法治素养观测点,谋划打造“法律超市”,以村民普法活动参与度、法律知识了解度、实践成效提升度等指标内容加权法治素养积分,根据积分档次兑换普法礼包。开展“法治+民俗”融合实践。将普法融入庙会、丰收节、“二月二”龙王庙大集以及“村”晚非遗大集等传统活动,在融合化活动以及实践体验中使普法活动惠民心、暖人心,全面提升公民法治文化素养。
(灌南县司法局 张尧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