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县司法局坚持以市场主体感受为标准,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三举措助力市场主体健康发展,全力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新高地。
一是厚植法治理念“导航”。聚焦影响营商环境突出问题,利用“法治如东”电视专栏、如东广播“896司法行政在线”及县、镇、村三级法治文化阵地等平台,开展营商环境系列宣传、法律咨询和法治讲座,实时推送时政要闻、法律法规、典型案例等信息,做好法律引导。加大涉企法治宣传力度,组织律师、普法志愿者、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征集建立企业普法需求清单,引导企业依法经营。选聘涉企部门工作人员、优秀律师担任企业法治副总,帮助企业建立健全内部合规管理制度,组织律师担任“合规评估员”,参与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先后对5家涉案企业的合规性进行专业评判,有效预防企业违法犯罪。
二是加大法治供给“续航”。以“万所联万会”机制为有力抓手,组织10家律师事务所分别与镇(区)商会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累计为32家商会配备法律顾问,为会员企业提供法律咨询336次。聚焦涉企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加强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建设,发挥企业信用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作用,主动发现企业信用纠纷,并协助修复和积极化解,目前已为186家企业修复信用。统筹法律服务资源,在南通赛立特安全用品有限公司等规上企业设立公共法律服务驿站,就企业项目投资、合同公证、突发事件处置等事项进行法律风险“把脉”,共为156家企业进行法治体检,梳理提供有效建议26条。开通“涉企公证直通车”,助力网络金融赋强、知识产权保护、区块链在线存证等公证事项快速办理。
三是规范行政执法“护航”。开展行政执法主体和人员清理工作,分批次进行公示,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让市场主体更加安心、放心。下发《关于全面推行包容审慎监管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完善免罚轻罚、“综合查一次”企业、法制审核事项三张清单,对新业态、新领域施行包容审慎监管,切实发挥行政柔性执法应有的效用。将市场主体准营、工伤保险、法律服务等与企业和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办理频次较高的行政事项,纳入告知承诺范围,两批次梳理75项告知承诺制事项。发挥法治督察员、特邀行政执法监督员作用,组织开展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督察,梳理涉企问题清单、案件线索、典型案例,推动市场环境更加公平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