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司法局深入开展园区公共法律服务“法企对接”活动,有力引导、深入开展公益法律服务,深耕细作服务领域,为市场主体发展提供精准精细服务,积极纾解企业需求,不断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营商环境的贡献度。
一是强化法律指引,提升企业风险防范意识。合理统筹资源,整合法律服务项目,制定发布《园区公共法律服务事项清单》。创新开展“法治副总”实践,为企业选聘、配备“法治副总”及机关顾问团。探索建立园区管理部门联系对接机制,围绕园区环境保护、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等提供法律建议,为重大规范性文件、重大招商引资合同等提供法律咨询意见。今年以来,在协同园区管理部门开展党建、经济、财税、招商等工作的同时,协助园区解决、整改临时用地许可、租赁协议、企业节能减排等涉法事宜、问题隐患779个,为园区企业合规审查262次,开展法治体检2922次、法治宣传2359次,提供法律意见1091条,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文书等服务3000余次。
二是建优服务中心,畅通法企沟通联系渠道。优化园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服务功能,搭建园区党建联盟法律答疑平台、职工法律服务站、园区企业服务联系点等共建平台235家。在主城区建立南通天安数码城法律服务产业园,就近辐射周边商圈、园区40余个。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引驻律协、律所、会计、税务、公证、知识产权保护、调解、法援等公共机构、法律产业,全面整合深南路·红谷党群服务中心、法律服务中心、企业服务中心、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版权服务工作站、争议解决中心、“律动江海”公益法律服务站、多功能区等功能区域,形成“前台受理、后台办理、中心主管、多方协力”的“一站式”服务模式,园区及科创企业就近即可获得优质、高端、精准的综合性法律服务。
三是主动靠前服务,破解难题提振发展信心。在全市启动公共法律服务“微光计划”年度活动,成立中小微企业公益法律服务团,加强中小微企业法律服务。推广建立“公证·律师护企”工作站,将公证服务和律师服务进行平台融合,在中小微企业成立“公证·律师护企”工作站,为企业提供公证预约服务、上门服务。发挥法律援助工作站点优化营商环境作用,主动突出面向小微企业、劳动用工、消费维权寻找“结合点”,在商业综合体聚集、人流量较大的商圈和市场监管部门,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40家,为住户、商户、消费者、劳务人员等各类群体提供及时有效服务。今年以来,服务小微企业2000余次,涉及金额6820万元,服务数字经济134次,涉及金额248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