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川区司法局立足本区实际,坚持“以小见大”的工作思路,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深入开展城乡基层“援法议事”活动,不断总结“援法议事”实战经验,撰写“小”字文章,切实将“援法议事”融入到基层治理各项工作中。
一是聚焦职能定位,以“小平台”做出“大事业”。自“援法议事”活动开展以来,崇川区积极探索“党建引领+法治护航+村(居)民自治”的议事模式,搭建起以街道、村(居)力量为依托,挂钩单位、物业、村居法律顾问等协作配合,“群众说事、民主议事、及时办事”为理念的议事平台。天生港镇街道“邻聚力议事汇”创设“11455”援法议事机制,在公共事务、公共环境、公益事业、基础设施等涉及小区治理重要事项上广泛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小区居民从“各扫门前雪”到“家人共治家”,实现拆迁安置居民从共在“一个村”到成为“一家人”的精彩蝶变。辖区172个村(居)搭“平台”、建“舞台”、摆“擂台”,逐一“亮相”,通过500余次活动,“援法议事”平台逐渐成为建言献策、凝聚共识的平台,宣传政策、推动落实的平台,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平台。
二是聚焦“急难愁盼”,以“小切口”解决“大民生”。坚定不移地围绕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将党政关注的要事、民生改善的实事、基层治理的难事具体分解为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靶向式”小议题,进一步提高“援法议事”效率,真正让“援法议事”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和平桥街道“心平气和”援法议事会以老旧小区停车难、设施老旧、物业管理不当等难题为切入口,充分发挥人大政协代表、社区法律顾问、调解员等群体作用,大胆创新,将“议事会”从会议室搬到了施工现场,将协商“圆桌会”开到第一线,把居民“请进来”参与改造协商,请居民“走出去”参与项目把关,聚能、聚心、聚力,确保把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事项议好、议成,让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始终在依法行政、民主改造的路上有序推进。
三是聚焦主体培育,以“小人物”汇聚“大智慧”。坚持在议事活动中让居民群众唱主角,进一步拓宽“援法议事”范围,充分发挥全区1867名“法律明白人”、908名“网格员”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秉承“用脚丈量、用心沟通”的理念深入走访,担负起社情民意“收集站”功能,将法治实践“触角”延伸到在村组、院坝、田间地头。观音山镇街道“社邻牵手援法议事”联盟由“法律明白人”和“网格员”出镜当主角,不仅在议事活动中现身说法解决居民日常生活中的矛盾纠纷,还化身基层法治的弘扬者、小区秩序的守护者,深入浅出解释法律条文,让法律润物细无声般走进群众心坎,激发起普通群众的“同频共振”,全面调动群众议事、管事、办事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让群众切实享受到法治护航带来的议事红利,从而提升基层依法治理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崇川区司法局 钱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