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扎实开展好“民法典宣传月”活动,海安市强化组织实施,细化宣传内容,优化宣传形式,使民法典真正“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第一招,在“实”的内容上下功夫。精确区分不同群体的民事权利需求和社会面的共性学法需求,推动前置性普法、针对性普法、防范性普法,保障民法典宣传落地生根。深入基层一线,重点围绕以农村土地纠纷、婚恋家庭矛盾、欠债纠纷等一些群众关心关注问题,推动民法典普法工作同“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学法用法示范户”“法律明白人”培育等有机结合,实现民法典普法宣传与公共法律服务、矛盾纠纷化解、法治文化建设、法治乡村建设等融合推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满意度。日前,海安市第三届“民法典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在曲塘镇举行。现场,曲塘镇“老园丁”法律明白人工作室正式揭牌,曲塘法庭、司法所就法律明白人培育“联合培训、联动调解、联系群众”进行共建签约,实现民法典普法宣传与 “法律明白人”培育同频共振。
第二招,在“活”的方式上求突破。在推进民法典进机关、进单位、进村居、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的同时,梳理总结群众法治需求和关注的热点问题,结合受众特点,精心策划制定活动方案,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开展民法典宣传月活动。依托海安市法治文化作品巡展活动,加大民法典相关漫画、书法、微视频等法治文化作品的使用力度,让群众在游览参观中接受民法典熏陶。健全完善“报、网、端、微、屏”全媒体普法体系,设置民法典学习专题、专栏,依托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门户网站、直播平台等载体,加强互动传播,扩大活动影响,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民法典宣传月的良好氛围。郧尚法微信公众号同步直播“法治走秀”,让普法达人走上T台,带着日常开展宣讲的绝活逐一“亮相”,吸引众多观众和网友点赞叫好。
第三招,在“鲜”的语言上见实效。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把民法典学习宣传融入法治实践全过程,在司法、执法和法律服务中释法说理,结合民法典实施以来的典型案例,加大宣传解读,以生动的案例、鲜活的语言,传播民法典知识,讲述民法典故事,阐释民法典精神。依托“德法讲堂”“板凳课堂”“百姓讲坛”等平台,广泛开展民法典宣讲活动,通过群众身边的名嘴、喜闻乐见的方式、通俗易懂的语言,进一步推动民法典宣伟贯彻入脑入心。广泛征集民法典相关的相声小品、顺口溜、打油诗、快板书、“三句半”等语言类节目,并挑选优秀作品通过各区镇街道的法治电台、村居大喇叭、校园广播站等循环播放。海安尚法文化剧社精心编排民法典专场文艺演出,中间穿插法治问答环节,通过快问抢答方式,让观众在互动中轻松掌握民法典相关法律知识。
(海安市法宣办 朱涵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