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系统思维,制定出台《崇川区贯彻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实施方案》,统筹推进法治崇川建设工作;
构筑“村村有、村村优”法治文化阵地,全力打造区宪法公园和沿江沿运河法治文化带建设,推进“八五”普法深入实施;
建成区非诉服务中心、“五龙汇商圈非诉服务中心”等一站式解纷平台,提升非诉矛盾纠纷化解质效……
5月23日,记者走进南通市崇川区司法局,点击崇川法治惠民成绩单,亮点频现。
“打出法治惠民‘组合拳’,跑出为民服务‘加速度’。”崇川区司法局局长陈红霞介绍,近年来,崇川区司法局一体推进法治崇川、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用心用情用力擦亮法治惠民品牌。区律师行业党委被崇川区委组织部评为“五星级”党建工作示范点,3个律师行业公益服务项目入选2022年南通市“十佳”公益服务品牌,江苏山水律师事务所“红律助企 三同双护”品牌入选全省第二批律师公益法律服务品牌,短刑期社区矫正对象损害修复项目获评江苏省优秀社会工作项目二等奖,3个法治宣传类案例、1个法律服务案例入选司法部案例库。
合力推进,普法宣传重效果
2月28日上午,由南通市崇川区法宣办、区司法局、区生态环境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文旅局联合主办的“法护一江碧水 共建绿色家园”——《长江保护法》实施两周年集中宣传主题活动暨崇川区2023年法治文艺巡演启动仪式在美丽的滨江花海举办。
崇川区各单位执法人员、“法律明白人”“普法志愿者”代表及沿江居民群众等600余人参加活动。
“本次活动是崇川区2023年法治文艺巡演的启动仪式。”崇川区司法局普法与依法治理科科长姜红梅介绍,首场演出围绕“长江保护”主题,精心编排《法润崇川花满园》、舞蹈《江海叠影》、小品《江边渔歌》、独唱《我家住在长江边》等赏心悦目的法治节目,为群众呈上丰盛的法治大餐。
近年来,崇川区以“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为新起点,聚焦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高普法工作质量效果等,多策并举,落实普法责任,突出普法重点,全方位、多角度推动普法工作走深走实。
强化宪法学习宣传,推动宪法精神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络。结合《长江保护法》实施主题宣传,深入开展“保护母亲河 有我‘河小青’”“渔法同行向未来”等法治活动。
强化民法典的学习宣传,成立民法典宣讲团,以“美好生活·法典相伴”为主题,深入开展“美好生活 法典相伴”民法典宣传月等普法公益活动。
优化法治文化阵地布局,创新打造陈桥法治文化特色园、幸福街道民法典公园、观音山街道宪法园、五一社区张謇法治文化长廊,升级改造天生港镇街道“德法园”,构筑“法德同行、法治崇川”最美风景线。
实施“法润青苗”工程。已连续举办七届青少年法治文化节,深入开展青少年学法周、“联盛护苗”等青少年学法活动。梳理法治名人故事、法治格言警句,开展“法韵崇川墨香怡情”法治书法作品征集、“金石”杯法治文化作品征集和“崇德尚法‘争当小小法律明白人’”演讲比赛,有力提升了青少年学法积极性和主动性。
聚焦需求,法律服务解民忧
近日,崇川区司法局立足法律服务实际,对各级、各类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实施分类管理,通过“三融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供给需求协同发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
“这是崇川区按照‘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要求,为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法治保障和优质法律服务的一个缩影。”崇川区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科科长朱霞介绍,“三融入”打破职能部门服务“壁垒”,探索形成了“网格预警吹哨、非诉调解先行、法律服务跟进、法律援助兜底、诉讼定纷止争”的服务链条。
近年来,崇川区司法局聚焦群众需求,大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平台服务提档升级。结合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出台助企纾困六项举措,组织律师编写法律政策解读指引,并在线解读。深入开展“法企对接”活动,2022年,先后组织各类“法治体检”582次,提供法律风险防范建议650余条,为企业避免或挽回经济损失2600多万元。
创新打造南通天安数码城法律服务产业园。升级改造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新建巾帼法律服务工作站等6家法律援助工作站。组织开展法律援助“安心”行动,共接待来访群众法律咨询1.1万余人次,受理法律援助1900余件,提供法律帮助1820件。
打造“江海崇法小蜜蜂”品牌,全面排查梳理新业态从业者、返乡农民工等重点人群法律服务需求,制定帮扶清单。开展园区公共法律服务“法企对接”活动、中小微企业“微光”行动、崇川区法治助企纾困行动、“公共法律服务进企业”调研等专项活动,在3家省级园区推进“资深律师与品牌企业”面对面服务,在中小园区及楼宇开展法治讲堂、公共法律服务直通车、楼宇法治管家等活动,实行“一企一策”精准送法、“一案一议”精准服务,以法治力量持续激发市场主体创业活力。
紧贴“财税法”基础服务框架,形成以律师服务为主体,涵盖会计、税务、公证、法治体检、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孵化等全链条的综合性法律服务体系。主动对接楼宇商圈,建成大生众创街区法律服务驿站、“天宁”家事法律服务社、崇法小蜜蜂工作站等平台,联通21个“律动江海 法约三市”公益法律服务点,形成“15分钟法律服务圈”。
关口前移,矛盾化解跟得紧
67岁的老杨患上癌症,急需资金买药治病,因经济困难,他想用母亲去世前留下的钱,可这笔钱在自己弟弟手里。老杨想要回本该属于自己的份额,弟弟却一口拒绝。一时各说各理,争吵不断。
江苏山水律师事务所陈梅律师知情后,采取“背对背”方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法,最终促使兄弟俩达成和解。
“律师参与调解合法、合理、合情,既能解决纠纷,又能保护双方利益。”江苏山水律师事务所党支部书记高友林表示。
近年来,崇川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各类专项行动。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依托各部门、街道、社区,坚持“一事一策”,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做到矛盾纠纷抓早抓小抓苗头,全力防止矛盾纠纷激化升级。
把好人民调解员“源头”关,优化整合人员配置,搭建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调解员队伍。创新培训方式和载体,采取集中授课、案例评析、现场观摩、旁听庭审等形式,提升调解技能。
在此基础上,推进行政调解、行业调解的组织建设,坚持“成熟一个组建一个”的原则,把人民调解触角延伸到热点行业、重点领域,实现全区重点行业领域调解组织全覆盖。
为把矛盾化解在一线,让纠纷消弭于萌芽,崇川区不断探索矛盾纠纷化解新路径,完善联动调处方案,与法院、公安、信访、人社、住建、妇联、工会等单位联合,构建多层次、多领域、全覆盖、全时空调解组织架构,实现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有效衔接。
建立常态化矛盾排查预警机制,定期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起底”工作,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各种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建立调解员日常走访化解机制,做到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街镇。
同时,建立线上线下衔接联动的非诉纠纷化解工作网络,打造覆盖民事、商事、家事等三大领域的纠纷化解平台。大力推行“e法援”“苏解纷”“企业公证服务热线”等无接触线上功能模块,加强与“苏解纷”等线上非诉服务平台的融合,用好12348江苏法网、法润民生群、网格信息员采集终端等线上渠道,实现矛盾纠纷化解“一站式”服务,有效增强了辖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