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八五”普法开展以来,南通市海门区积极探索“援法议事”基层实践,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不断注入法治内涵,三措并举,实现“援法议事”活动全覆盖,不断提高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援法议事”体系建设。持续推动各地村(社区)强化“援法议事”法治建设组织领导、依法治理权责依据、群众民主自治协商、法治宣传服务保障、监督管理风险防控五大体系建设。创新探索干部问事、组长说事、集中议事、创新办事、定期评事的援法议事“五事工作法”,推动解决村治理的难点、堵点和热点问题。把“援法议事”活动列入法治督察和法治监测评价范围,定期到基层开展调研督导,组织“回头看”评估活动,组织召开全市深化“援法议事”活动推进会,组织观摩悦来镇万忠村、余东镇“凤城德法”通解室等“援法议事”活动成效。编印典型范例汇编发放到每个村(社区),在海门司法行政微信公众号上定期报道各区镇“援法议事”举措,形成各区镇、各村居比学赶超的工作氛围。
二是强化人才支撑,壮大“援法议事”坚实力量。全区组织开展“法律明白人”培育、优秀“法律明白人”遴选宣传等活动,累计培育“法律明白人”2028名;注重扩大法治带头人队伍,指导各地将村(社区)干部、优秀“法律明白人”、人民调解员骨干、村(社区)法律顾问、属地“法官、检察官、警察、公证员”等法律专业队伍作为法治带头人,围绕居民反映强烈、诉求迫切、基层单位有能力解决的民生法律问题,定期开展“援法议事”活动,把群众“枝叶小事”当成“头等大事”来办,坚持用法律说事、五老调事、群众议事的“三事”管理推动基层治理。
三是建设标准阵地,营造“援法议事”良好氛围。推动各辖区村居打造“线上+线下”双结合议事载体,在村(社区)微信群上增加“援法议事”功能,以信息化、网络化赋能“援法议事”;充分整合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调解工作室、法治广场、法治长廊等实体资源,一个村(社区)至少设立一个固定议事场所,并定期开展法治宣传、法律咨询等活动,不断提升村(居)民法治素养和法治意识,增强群众自治参与度。截至2023年10月,海门区共建立286个村(社区)“援法议事”点。四甲镇头桥村借助“乡邻客堂间”驿站、“妇女议事会”“有事好商量”等协商议事会,使“援法议事”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村集体经济发展。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海门区司法局 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