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海门先行先试,在民事热点、法治需求、经济发展等领域,设立10个由专业律师团队服务的公益性公共法律服务岗,扎实推进普惠、均等、高效、公益、便捷的公共法律服务,有效提升了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十年来,先后举办法治宣传讲座500余场,解答群众咨询2万余人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000余起。
一是坚持需求导向,搭建服务平台。公共法律服务岗坚持“社会需要什么、群众期盼什么、公共法律服务就提供什么”的服务理念,动态调整公共法律服务岗的项目设置、服务要求、工作制度等。一方面,对开展成效不明显、需求量减小的岗位予以撤并,新设岗位向服务经济发展、法治建设和民生需求领域倾斜,随着法治政府建设的加强,设置了行政复议公共法律服务岗;为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进园区,策应海门开发区自贸联动示范区建设,设置了法律服务进园区公共法律服务岗,量身定制服务清单,为开发区及辖区内企业提供专业化全方位服务。另一方面,在岗位的具体服务内容上,坚持每个岗位根据其需求和特点量身定制,比如窗口类服务岗位,要求每天有律师值班,群众有法治需求做到随叫随到;对一些特殊人群类法律服务,如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服务岗,则走出机关大院,升级打造成工作站,方便群众及时得到专业服务;对一些专业性强的岗位,定期组织参加分析研判会、业务培训等,在工作实践中逐渐与被服务领域发展特色深度融合,形成岗位特色。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细化考核方式。公共法律服务岗采取竞聘形式,对拟开展的公共法律服务岗项目,按照公平、公开、公正、择优的竞聘原则,将优质的律师服务团队招入公共法律服务岗,推动公共法律服务项目资源合理配置优化。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考核办法,将定期考核与随机督查、巡查有机结合,综合服务情况和满意度调查,评估公共法律服务岗律师服务质量,将考评结果与兑现服务经费挂钩、单位和个人评先争优挂钩。另一方面,通过建立A、B、C、D四等级评定制度,客观评价服务团队工作实绩,对优良者及时总结经验,更有针对性地制定服务计划。同时对公共法律服务岗履职尽责不认真、工作成效不明显、考核不合格的律师事务所或者律师服务团队,通过解除聘用、重新竞聘的方式予以调整,并利用网络平台公布考评和处理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三是坚持效果导向,提升服务效能。公共法律服务岗坚持以“保发展为第一要务,惠民生为第一追求,促和谐为第一责任”为导向,主动对接政府机关,牵线骨干企业,挂钩镇街园区,联系基层群众,结对特殊群体,通过提供法律咨询、法律建议、书写法律文书、举办法治讲座等公益服务,引导群众通过诉讼等法律途径表达诉求。一方面,参与化解和代理了一批涉法涉诉信访积案,为非洲某国工地交通事故死亡赔偿、东南亚意外空中坠亡等涉外纠纷提供了法律帮助。另一方面,公共法律服务岗积极研发法律服务产品、参与重点项目、重大事项论证、审查法律文书、保障重大项目落地等,助力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比如法律服务进园区公共法律服务岗通过提供全过程法律服务,推动总投资50亿元的上海电气集团光伏产业项目落地海门,仅用3个月时间即完成签约落地,跑出海门重大项目签约“加速度”。今年以来,该公共法律服务岗共审查合同39份,出具书面法律意见5份,参与重大招商引资谈判2项。《法律服务全程参与,50亿元光伏项目落地海门 推动公共法律服务普惠企业群众》被《新华日报》版面头条报道,该报道同时被北京西路瞭望等多家媒体转载。
下一步,海门公共法律服务岗将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覆盖城乡和社会各领域、惠及全民”的普惠型、精准型、融合型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目标,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平台建设、队伍建设,着力提升公共法律服务专业化水平,让群众享受高质量、便捷的公共法律服务。
(海门区司法局吴健华 唐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