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实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海安市加强统筹部署,分类推进实施,聚焦阵地建设、队伍打造、活动开展、品牌引领等重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实现公民法治素养全面提升。
一是“标准化”建设阵地平台,提升组织力。充分发挥市法宣办“统筹协调”作用,印发《海安市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操作指南》,依照“便民、利民”原则,深入特定群体,在全市范围内确定18家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其中国家工作人员“尊法赋能”观测点5家,青少年“学法护航”观测点5家,经营主体“守法致远”观测点4家,村(居)民“用法安居”观测点4家。各家观测点设立专属邮箱,用于收集特定群体的法治需求、工作建议、反馈意见等,以便及时进行分析研判和响应。牵头设计观测点明确标识并在显著位置进行布置,依据不同群体特点因地制宜融合打造普法阵地,设置法治宣传栏、法治图书室(图书角)等,将法治文化融入观测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将法治元素融入特定群体的生产生活。
二是“专业化”打造观测队伍,提升执行力。各观测点按照“公开、平等、择优”的原则,采用个人自荐、单位推荐、定向邀请相结合的方式选聘观测员至少10名。选聘对象包括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社区)干部、人民调解员、法律明白人、人民陪审员、基层法律工作者、群众代表等。市法宣办统筹开展面向全市观测员的集中培育,各区镇街道司法所牵头组织本辖区内观测员的日常培育,常态化开展培训讲座和实践演练。明确观测员工作职责,引导他们结合日常工作、生活及经验,协助收集观测群体的法治需求,开展专项调研。鼓励法治观测员及时反映法治领域社情民意,提出对应意见或建议。邀请法治观测员积极参加“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专题活动,助力开展针对性法治宣传和法治实践等等。
三是“精准化”开展实践活动,提升感染力。立足重点群体的特点和法治需求,分层分类,精细部署,精准施策。针对国家工作人员,组织集中学法、专家讲座、旁听庭审、法律知识测试等活动深入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政策法规、依法行政工作知识。针对青少年,充分利用升旗仪式、毕业典礼、成人礼、社团活动、礼敬宪法活动等载体,累计开展“文化+普法”“游戏+普法”“情景体验+普法”“数字+普法”等多样活动135场次。针对经营主体,开展法治宣讲、法治文艺演出、法律知识竞赛、辩论赛等各类活动,促进企业依法经营和依法管理。针对村居民,加强微视频、微宣讲等新媒体普法作品打造,开展晚会、剪纸、戏曲、灯谜等契合社情民意的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去年以来开展“法治文艺进乡村”40余场,惠及群众上万人。
四是“特色化”擦亮法治品牌,提升影响力。注重整合资源,积极打造品牌化宣讲活动、项目化实践阵地、精品化文创产品,深入挖掘、认真总结观测点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做法并加以推广。深化南通理工学院“学法护航”共建项目,开设“崇德尚法学苑”,借助征集法治文化作品、提档升级法治文化阵地等形式,探索校园普法工作新路径。市委党校组建法治宣讲研究团队,与法学会、司法局等单位强化交流互通,建立“学术共同体”“教学共同体”“科研共同体”,新增法治专题课程11门。指导49名女律师组建海燕女律师公益服务团,探索推进律师公益服务团与镇村、律师与企业双结对模式,相关经验做法在江苏法治报头版刊载。实施“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专项行动,培育出以“葛宝金法治工作室”、杨庄村“法律明白人”学院为代表的一批基层法治品牌,纵深推进特色普法工作走深走实。
(海安市法宣办 朱涵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