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不断提升法治素养观测点效能,海安市将杨庄村法律明白人学院打造为公民法治素养观测前沿阵地,充分发挥法律明白人在宣讲政策法规、引导法律服务、化解矛盾纠纷、参与社会治理中的示范引领作用,着力打通基层法治建设的“最后一米”。
一是健全“需求”清单,让观测点“活起来”。海安市通过建立“线下+线上”双向联动机制,全渠道收集辖区范围内村民学法用法需求。将村干部纳入法治观测员队伍,依托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构建“市—镇—村—网格”四级普法需求收集体系,综合运用入户走访、调查问卷、热线电话等形式,广泛征求群众对普法工作的意见建议,详细记录不同群体学法需求。线上利用公众号以及专属信箱,在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后台整理归纳各类学法用法需求,并结合土地承包、婚姻家庭和劳务用工等群众关注的热点涉法问题汇总整理成观测点普法需求清单。
二是建立“供给”清单,让观测点“用起来”。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通过组织司法行政干警、法官、村居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等对普法需求清单进行分析研究,深挖、精炼数据资源,制定普法供给清单,并根据普法责任主体进行派单,将工单式管理与落实普法责任制有机结合,推动相关部门“各显神通”“各施所长”,优化普法产品供给,创新普法形式,增强群众参与感、体验感,使普法更接地气,更有针对性。今年以来,杨庄村法律明白人观测点推出红色杨庄系列特色的普法项目,并以清单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惠及更多群众。
三是完善“考评”清单,让观测点“实起来”。在需求清单、供给清单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普法考评清单,对观测点普法任务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指导。主要包括每年对辖区范围内村民群众开展公民法治素养测评;实行一季度一例会,对季度普法活动进行全面复盘,对提炼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分析整改存在的问题,全面掌握观测点普法工作效果;将观测点运行情况纳入村工作日常考核,不断加强分段推进、全程跟踪的工作模式,将观测点普法效能发挥到最大。
海安市司法局 朱涵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