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多维开展未成年人网络普法活动
2025-09-18 09:25:00  来源:法润江苏

近年来,南通依托“法润江海·净网汇通”网络普法品牌,针对青少年网民特点和重要时间节点,精心策划开展“开学第e课”“e路守护”“法护‘未’来e同学”“青少年文明上网短视频征集”等网络普法项目和主题实践活动,围绕《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制作系列融媒体普法产品(作品),打造网络普法研学线路,引导广大未成年人不断提升网络素养,促使未成人健康上网、文明上网,防范网络沉迷。

一是试点实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校本“微课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为依托,由网信、教育、公检法司、工青妇等部门联合开发。课程内容聚焦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引发的违法犯罪行为典型案例,以及未成年人常用的歪曲音、形、义和滥用隐晦表达、网络打赏等突出问题,精心设计“初探秘”“大闯关”和“清朗王国”等模块,通过备课—磨课—试讲—修订等环节,组织骨干教师精心设计教案。目前已在通州区组织讲授48场次,覆盖中小学生8000人次,下一步将在全市进行普及推广。

二是创新打造“网络普法研学路线”项目。以共建格局为理念,精心规划网络普法研学路线,串联“网络普法小游园”“国家安全教育馆”“网络普法直播间”“模拟法庭”等七个核心阵地,构建覆盖法治教育、安全防护、心理关爱的全链条实践平台。通过主题化改造现有公共空间与定制化课程设计,实现“实体场景+互动体验+线上联动”深度融合,以可触可感的实践模式,为青少年提供覆盖网络法治、安全防护、心理关爱的全链条教育体验,着力构建“校家社网”协同共治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新格局。

三是打造“AI传统文化”网络普法新模式。在制作《汉字说法》第二季系列网络普法短视频过程中,紧密结合当下互联网现状,巧妙运用数字人技术,分别解读“未”“成”“年”“人”“保”“护”等汉字不同书体的发展脉络,阐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立法原则和有关条款,探索“有根、有韵、有温度”的“传统文化+”网络法治宣传新路径,切实提高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成效。

四是建设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应用场景。网信、教育联合指导属地多所学校及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依据未成年人认知特点与兴趣偏好,创新打造一批集教育性、互动性、体验性于一体的网络保护应用场景,让网络保护知识变得可观可感。

五是举办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书画作品征集活动。通过鼓励广大青少年通过书法、剪纸、绘画等形式,讲述“文明上网”正能量故事、发出“文明上网”倡议,活动累计收集作品560余件,参与师生1200人次,充分展现全市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网络内容建设、传播网络文明新风、共同谱写网络文明协奏曲的良好精神风貌。

六是策划创作网络普法动漫短视频。围绕“防网络沉溺、警惕网络诈骗、禁止直播打赏、健康上网用网”四大主题,通过生动有趣的动画形象、简洁易懂的剧情,从贴近未成年人的视角出发,深入解读相关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并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短视频平台等广泛发布,引导未成年人观看学习。目前已创作完成4期视频脚本,后续有序推出。

七是依托“清朗e站”社区支点,拓展未成年人网络普法新维度。紧紧围绕“放学后、放假中”未成年人网络普法实际需求,在属地“清朗e站”设置“扫码学法”宣传栏,组织情景互动游戏,播放普法宣传片,张贴涵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关键条款等内容的普法资料,让学生和家长能够随时随地随看随学,营造浓厚的网络普法学习氛围。

南通市司法局

编辑: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