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启东市王鲍镇久西村,提起第四网格的“法律明白人”陈志新,村民们总是赞不绝口。老党员陈志新退休不退志,将法治的种子播撒在田间地头,用一颗炽热的初心,温暖着久西村的人间烟火,让法律从冰冷的条文,变成了乡亲们触手可及的依靠。
一是“编外家长”上线,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天。作为村里的老同志,陈志新的心里总有一块最柔软的地方留给孩子。他主动扛起宣传与实践《未成年人保护法》的重担,把家变成了“爱心起航”家长学吧,在这里,他不仅“扶贫”,更注重“扶智”。久隆小学学生小航航是他帮扶多年的孩子,从打印学习资料、辅导课业到照料起居,陈志新几乎成为了孩子的“编外父母”。他常说:“看着孩子能安心读书、快乐成长,再累也值。”这份超越血缘的守护,让法律条文化作了成长路上最坚实的陪伴。
二是“翻译官”登场,让“法言法语”变成“乡音土话”。“陈大哥,我家承包地流转后咋算收益?”“养老保障政策咱咋享受?”面对乡亲们五花八门的问题,陈志新发现零散解答效率低,于是灵机一动,在家里开起了“集中答疑会。”为了讲明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江苏省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这些关系村民切身利益的法律,他日夜钻研,收集身边的真实案例。在他的“居民议事厅”里,从不用生涩的术语,而是用纯正的“乡音土话”解读法条,让高高在上的法律,稳稳地落进农家院门。
三是“金牌调解员”坐镇,法理情架起“连心桥”。在村民眼里,陈志新是热心的的“老娘舅”,但他深知,调解矛盾光靠热情远远不够,他始终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一次,暴雨过后村民老施家泯沟死了近百斤鱼,他认定是邻居老杨用药所致,双方争执不下。陈志新第一时间到场,耐心倾听双方诉求,并立即上报协调专业部门实地核查。最终,在他的斡旋下,老杨同意适当补偿,一场眼看升级的冲突被巧妙化解。“调解不是分对错,而是让法理和情理都站得住脚。”这便是他化解矛盾的智慧秘诀。
“有陈志新在,我们心里就踏实。”这是村民们最朴实的评价。从退休党员到基层法治“守门人”,他用脚步丈量每一寸责任,用热心回应每一份期待,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以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担当,让法治思想在乡村土壤里深深扎根。
(启东司法局 王鲍司法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