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法声起,和风渡西津。“八五”普法以来,镇江市强化政治引领、聚焦关键群体、深化普法责任、深耕基层治理,让法治精神融入城乡肌理,绘就新时代普法新画卷。
强引领
深化法治教育入脑入心
构建“三位一体”学习矩阵,实现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各级干部教育培训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学习全覆盖,组建宣讲团,举办知识竞赛,通过“线上+线下”“宣讲+竞赛”形式扩大普法覆盖面。
深化宪法精神浸润行动,通过宪法宣誓、宪法晨读等形式,组织“宪法进万家”系列活动380余场,覆盖群众50余万人次,打造宪法主题公园(广场)17处,创作宪法主题微视频、文艺作品20余部;将宪法课程列入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开展体验教学、实践模拟、现场观摩等体验式、实践式教育,2.3万名学生前往宪法实践基地研学“打卡”。
实施民法典“典”亮生活工程,开展“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活动,发布镇江普法logo和普法动漫IP,推出系列微信表情包;延伸流动“普法课堂”,打造5条“普法宣传公交专线”,利用人流密集地户外显示屏循环播放普法公益广告。
聚关键
公民法治素养提档升级
出台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三年实施方案,聚焦重点对象法治需求,分类施策、精准发力。
打造领导干部领航工程,发布《关于落实镇江市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制度的分工方案》,形成镇江特色学法清单,全面落实政府常务会议学法、领导干部任前考法、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年终述法等制度,构建“学法、讲法、考法、述法、用法”五位一体“闭合链”。
开展青少年筑基行动,深化扬中市检察院“知心姐姐”、江苏大学“向日葵”、丹徒区“蒲公英”等普法护苗品牌,新建市青少年宪法园、省扬中高级中学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培育丹阳稻草人青少年公益活动服务中心、句容启航未成年保护工作室,发布京口区少先队校外法治实践基地地图,举办“我们e起守护你”、“法护未来”庆双节普法嘉年华等活动,全方位呵护青少年成长。
强化企业职工护航服务,打造“百所千人助万企”法律服务品牌,举办“惠企镇行·律企对接”法律服务供需见面会,深入企业园区开展民营经济促进法专题讲座100余场,举办法治文艺巡演20余场;开设普法市集,设置法律游戏体验区,打造“趣味互动+知识学习+服务落地”普法模式,依托企业法治文化阵地、法治宣传栏、法律图书角等场所,以“条文解读+案例解析”形式布展民营经济促进法宣传内容,推动法律知识普及落地落实。
延伸村(居)民润心行动,紧贴群众需求,走进村(社区)开展庆元宵法治灯会、“三下乡”、农民工学法活动周等活动,持续推进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普法专项行动,创新“反诈公交”“反诈超市”等普法宣传载体。
筑合力
主题宣传活动出圈出彩
探索“法治+”赋能模式,多部门联合开展“党建凝心·法治惠民”“春风暖企·法润文旅”“童心向‘绿’ 法护‘江’来”等活动,建成市政法普法中心、农业法治·科普文化广场等各类法治主题公园。
依托新四军纪念馆、廉政教育馆、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等景点打造句容“红色茅山”法治文化特色园,在红色教育课程中加入法治专题,推出“普法教育专题”“廉政馆里话法治”等项目。
开展“水韵江苏 惠民普法‘镇’当时”全省旅游市场法治宣传月活动,成立文旅市场“青苗”普法宣传队,推出5条法治文化旅游线路,营造“沉浸式普法”氛围。
开展“镇遇非遗 与法同行”线上非遗普法作品展,展出雕像塑像、手工剪纸、绘画书法及编织刺绣4个篇章40余幅法治非遗作品。
打造以“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为主题的环境资源司法修复基地,建设集生态文明宣传、普法教育和生态损害赔偿修复于一体的生态文明教育融创馆。
夯基础
法治乡村根基筑牢筑实
深化民主法治建设,创成13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以“四全”模式(全流程公示、全周期培训、全方位服务、全要素管理)培育“法律明白人”6779名。
健全民主协商议事机制,出台《关于建立村(社区)民主协商议事法治护航机制的实施意见》,开展事前法治宣传,规范事中仪式流程,推动结果事后转化,进一步拓宽群众参与法治建设的路径。
组建以村(社区)法律顾问为组长、“法律明白人”为成员的修订工作组,开展村规民约专项梳理,全面增强村规民约“法含量”。《镇江市城乡网格化社会治理条例》被省人大确定为设区市立法精品培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