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镇江市积极探索“法治+”多元融合模式,将法治建设与红色文化、旅游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富有成效的基层实践,为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提供了新路径。
“法治+红色”文化赋能传承初心。句容茅山风景区依托新四军纪念馆、廉政教育馆、苏南抗战胜利碑等景点,将红色文化与法治文化深度融合,打造了全市首家省级法治文化特色园——“红色茅山”法治文化特色园。该特色园包括茅山风景区政法综治中心、景区法治文化广场、茅山铁军营、法治建设专题展厅、新四军廉政建设史实馆等7个活动区域,在红色教育课程中加入法治专题,推出“普法教育专题”“廉政馆里话法治”等项目。景区每年开展“法律明白人”专场培训讲座,邀请茅山新四军纪念馆专业人士围绕新四军法治建设特色与成效开设精品课程,挖掘红色法治故事。通过打造“红色议事厅”等议事阵地,推动村事民议与援法议事深度融合,引导村民主动参与基层治理。试点推行“红星账册”,以文明“小积分”撬动基层“大治理”,激发全民共治的“红色动能”。
“法治+旅游”暖心服务护航体验。重宣传形式,举办“春风暖企 法润文旅”、“水韵江苏 惠民普法‘镇’当时”旅游市场法治宣传月等活动,整合全市法治文化阵地和旅游景点,精心设计古运河等5条法治文化旅游线路,营造沉浸式普法氛围。重宣传队伍,组建文旅市场“青苗”普法宣传队,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制定7大类31项“普法菜单”,通过“以案释法”巡展、“法治盲盒”、文艺演出等形式,为广大市民游客带来好玩又有用的法治文化旅游体验,深受经营业主和群众欢迎。重宣传节点,利用五一、国庆等时间节点,在开心休博园等景区设立法治服务咨询台,普法志愿者、司法行政工作人员轮流坐班,发放普法宣传册和宣传品,现场为市民游客提供法律咨询、矛盾调解等服务,引导市民和游客防范旅游消费陷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切实提高旅游市场从业人员和市民游客法律意识。
“法治+非遗”文脉相承温润民心。充分发挥非遗载体作用,开展“镇遇非遗 与法同行”线上非遗普法作品展,共展出雕像塑像、手工剪纸、绘画书法及编织刺绣4个篇章40余幅非遗法治文化作品,同时在民法典宣传月、宪法宣传周等广场活动现场展出,其中丹阳虎头鞋入选全省法治文化非遗作品展。句容市华阳街道下甸村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淮花灯特色,将“秦淮花灯”文化寓于乡村法治文化建设中,制作完成“老鼠娶亲”与民法典、“法治十二生肖”与法治传说、法治灯谜等特色法治花灯,因地制宜打造山芋地村法治趣意小公园、法治文化长廊等阵地,“润物细无声”提升群众法治文化素养。以镇江市非遗宋代点茶为主题,拍摄法治非遗宣传视频《敬茶如律 法润民心》,以非遗诠释法治精神。
“法治+生态”绿色理念深入人心。扬中市以长江大保护为主题沿江打造“法护长江”法治文化公园,丹徒区世业洲建立全省首个以“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为主题的环境资源司法修复基地,建设生态文明教育融创馆、绿色发展同心林、长江增殖放流区、生态种植实践区等工程,集生态文明宣传、普法教育和生态损害赔偿修复于一体。举办“童心向‘绿’ 法护‘江’来”、“环法协同”模拟法庭等活动,深化生态文明法治教育。创新“专家授课+户外研学+实践创作”模式,把普法课堂搬到绿道边,邀请专业领域的植物专家为中小学生带来生动有趣的“植物微课堂”,带领中小学生走进南山绿岛开启“徒步研学”,现场探索植物生态链,发挥创意制作生态瓶,在“学、看、听、做”中全方位了解生态,提升生态文明法治素养。
镇江市司法局普法处 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