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罗莎莎
本报通讯员 程 遥
挖掘本土法治历史故事,精心编撰“以案释法”读本逾10万册;创作法治文艺节目、公益广告、微电影等作品超1000件,多部作品在省级评选中摘得奖项并展出;构筑“县区有场馆、镇街有中心、村居有站点”的法治文化阵地网络,实现村(社区)法治文化阵地全覆盖;创新打造互动普法平台,吸引逾百万观众在线参与……
近年来,江苏省宿迁市司法局聚焦群众法治文化需求,以“法润民心”为核心理念,深耕法治文化沃土,系统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深浸润的法治文化体系,推动法治成为城市最深厚的文化底蕴。
构建阵地集群
在宿迁民主法治主题公园,每逢国家宪法日等重要节点,相关部门都会在此举办普法活动,现场解答群众法律难题,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
近年来,宿迁市以系统思维擘画法治文化阵地建设蓝图,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将法治文化建设纳入全市高质量考核与改革创新任务体系,构建党委领导、政府实施、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打造“多维”法治文化阵地集群,让法治文化从无形理念化为可触可感的具象形态。
宿迁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韩学艳向《法治日报》记者介绍说,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法治文化阵地1000余个,内含34个省级示范点,通过分类推进法治场馆特色化、个性化、规模化发展。
宿豫区曹集乡曹家集立足特色产业,建成全市首家社区法治驿站——“金银花开”法治驿站,将公共法律服务深度融入基层治理,累计提供法律咨询110余次;泗阳县串联百年骡马古街、御码头、张相文故居等非遗基地,与宪法馆、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等特色场馆有机衔接,形成水陆空立体交织的“运河法治文化带”。
拓展多元载体
苏北琴书是一种以江苏北部方言说唱的传统曲艺形式,泗洪县司法局将法治故事注入这门以苏北方言演绎的传统曲艺中。
“八五”普法期间,泗洪县已举办“周末书场”“法治文化村村行”等活动近千场,越来越多老百姓喜欢的法治故事通过琴书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也让法治精神在乡音乡韵中浸润人心。
宿迁市司法局党组成员朱东升表示,近年来该市创新探索法律知识传播与非遗传承融合的普法模式,使非遗活动承载普法功能,让群众在感受非遗魅力时潜移默化接受法治熏陶。
目前,全市已推出法治文艺节目、法治微电影等作品1000余件,其中3件入选省级法治文化非遗作品云展播,7件在全省宪法公益广告评选中获奖。
在推出丰富多样的法治文艺作品的同时,宿迁还立足“英雄辈出的红色沃土”这一地域特质,将法治文化建设与红色基因传承绑定,以“法脉传承”为主线探索更具沉浸式、融合性的实践路径,依托红色景点精心打造8条红色法治文旅线路,将法治宣传与红色教育深度融合,使革命精神、爱国情怀与法治追求的公平正义、责任担当交相辉映。
宿城区系统整合13处红色法治点位、3个省级法治文化阵地及1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串联形成“红色法治文旅城区线”与“红色法治文旅镇村线”双主题路线,构筑红法交融、双轴辉映的沉浸式普法矩阵;泗洪县在大王庄红色基地建设法治文化公园、崇法亭等阵地,组织律师、“法律明白人”在景区讲述红色故事,弘扬法治精神。
记者了解到,该市还精心摄制红色法治文旅主题宣传片,以光影艺术诠释红色法治精神内核,创新采用“云端矩阵精准推送+线下场景多点展播”的立体传播路径,构建全方位红色法治文化传播矩阵。
强化普法效果
“我跟‘沭司司’一起宣誓,一起守护国家安全!”在由沭阳县司法局牵头开展的国家安全教育主题“青春游学”活动中,孩子们稚嫩而坚定的声音格外动人。
活动现场,孩子们纷纷领取沭阳县司法局以虞姬为原型塑造的普法大使“沭司司”形象贴画,郑重地贴在国家安全宣誓板上,在趣味活动中将与国家安全相关的法律知识牢记在心中。
今年以来,沭阳县司法局持续深耕“沭司司”IP场景化传播,围绕青少年兴趣偏好打造“法治心愿树”“普法拼拼乐”“法治篮球”等系列活动,增强普法活动对青少年群体的吸引力,也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理念以更生动的方式走进孩子心中,实现了IP价值与普法效果的双向赋能。
记者了解到,宿迁市积极构建本土化、场景化、数字化的法治文化传播模式,深挖各县区地域特色,创新打造“一县区一IP”普法代言人矩阵,以特色化、场景化、数字化传播契合新时代青年兴趣,让法治文化焕发潮流活力,并将这些IP形象融入普法视频、文创产品及线下打卡点等多元场景,开发差异化普法产品。
此外,各县区借用IP形象针对青少年、企业员工、农村居民等群体需求定制“靶向式”普法产品,如宿豫区开设“豫可可说法”线上专栏,开展“春风送法守护‘她’权益”等主题直播22场,累计吸引30余万人次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