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夏季高温天气特点,淮阴区司法局立足法治保障职能,通过强化法律供给、优化纠纷化解、协同共治服务等举措,为高温劳动者筑起“清凉屏障”,织密权益保护网。
一是强化联合执法,构建“立体监督网”。开展专项执法监督,联合区人大、检察院等部门成立专项监督组,对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等重点执法领域开展“拉网式”实地抽查,重点核查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落实情况,随机调取行政执法案卷进行交叉评查,梳理执法流程漏洞,现场反馈整改建议。深入现场排查指导,组织执法人员对沿街门店、背街小巷等重点区域开展“安全度夏”专项排查,重点检查经营场所用电用气安全、线路老化破损、灭火器有效期及消防通道畅通情况,建立“一户一档”隐患台账。联合市场监管部门检查餐饮商户231家,发现线路私拉乱接、燃气报警器失效等隐患67处,当场下发整改通知书并跟踪督办,实现隐患闭环管理。开展“执法 + 普法”行动,联合劳动监察部门对建筑工地、物流企业等场所开展高温作业专项检查,重点核查津贴发放、工时调整情况,向用人单位发放《高温劳动保护合规清单》,向劳动者赠送《维权手册》,实现“检查一次、普法一片”,增强普法的实效性和覆盖面。
二是强化精准普法,打造“多元宣传链”。开展“田间流动课堂”普法,组织司法所、律师、农技员组成“普法小分队”,携带便携音响深入农田、果园,利用午间避暑时段开展“10分钟微讲座”,宣讲《农药管理条例》,强调禁用高毒农药、规范佩戴防护面具和手套,以“短平快”形式传递法律和农业生产安全知识。强化劳动权益保护,针对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外卖骑手等高温作业群体,重点宣传高温津贴、工时限制等条款,结合种植业中暑、农药中毒等工伤场景,解读《工伤保险条例》,指导劳动者留存医疗记录、工友证言等证据,确保工伤认定“有据可依”。升级“避暑驿站”定点服务,在村委、合作社或小卖部设立“清凉法治角”,配备饮水机、常用药品和急救用品,精心配置《劳动法》《安全生产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治类书籍,方便群众随时翻阅学习。
三是强化法治服务,搭建“高效服务桥”。“法律体检”精准化,依托“法律托管+农业产业链”服务,组织专业律师为种植合作社、家庭农场提供免费合同审查和风险评估服务,重点排查土地流转、农资采购等环节的法律隐患,明确指出条款风险并协助修订。维权通道畅通化,针对涉及高温津贴、工伤赔偿的案件,法律援助中心实行“优先受理、快速办理”,对因高温作业引发劳动争议且经济困难的劳动者,免予经济状况审查,开启法律援助“绿色通道”。纠纷化解多元化,成立“夏耕调解专班”,聚焦夏收夏种时秸秆禁烧、用水用电、相邻权等矛盾,针对土地边界争议、灌溉用水先后顺序及分配比例等纠纷,开展拉网式排查。建立“社情民意日志”,动态更新高温纠纷数据库,已排查矛盾347起,化解群体性欠薪风险19起,早介入率达87.6%。
(淮阴区司法局 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