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聚焦重点目标任务,立足四个方面,全面推动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提质增效。深入推进“法律明白人”和“法治带头人”培养工程,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为促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是扎实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对标复核。严格落实《江苏省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管理办法》,统一规范全市省级示范村(社区)建设内容、方式、流程和要求,做到对标复核常抓不懈、提档升级持之以恒。市委依法治市办、市司法局、市民政局、市农业农村局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全市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巩固提升年活动的通知》,分片区下沉一线、全覆盖走访调研,对撤销情形严查,对提质部分重看,严格遵守43%的控制线要求,完成全市第一至十四批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复核工作。以推进“四议两公开”为核心,持续打造“援法议事”基层法治建设品牌,创新群众参与村(社区)公共事务方式,形成广陵“小板凳议事团”、高邮“圆桌会议”、江都“社区合伙人”等微自治模式经验做法。各地广泛推行法治“123”,即一套机制(社区议事监督机制),两份清单(政府协助清单、社区自治清单),三个公开(党务、居务、财务公开),加快村(社区)管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同时充分调动党政机关、村居群众、社会组织等力量,深入实施便民惠民类、志愿服务类、自治共管类公益微项目,形成多主体、开放式、共建型基层治理合力。
二是全面提升法治文化阵地综合效能。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要求,将法治文化作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重要内容,推动各示范村(社区)新建功能完善的法治文化广场、公园、长廊等阵地320多个。全面深化集法律咨询、法治宣传、法律体检等功能于一身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利用德法讲堂、小院课堂、法治图书角等平台,常态化开展“法治大讲堂”“法律明白人讲座”“送法进村(社区)”“普法讲师团进所(站)”活动,法治供给与群众需求匹配度进一步优化。提档升级村(社区)现有法治文化阵地,重点展示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民法典等基本内容,普法阵地集群效应进一步显现。大力发展“互联网+基层治理”,有效发挥“公共法律服务群”“法润民生微信群”,定期推送“漫”说民法典、以案释法等内容,网络矩阵式法律服务效能进一步扩大。
三是深入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强化“四项举措”,完成对7437名法律明白人遴选、培训、公示等工作。精选培训课程。市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讲师团优选出28名专家和律师,结合村(居)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婚姻家庭、民间借贷、网络诈骗防范、劳动用工、村居民自治等法律明白人应知应会法律知识编写教案,为各地培训工作提供师资支持。严格落实计划。各县(市、区)司法局严格落实年度培训计划,将“法律明白人”纳入普法骨干培训主体,分期分批组织法律明白人教育培训210余场次,共31000余人次参与培训。活用培训方式。各地充分结合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实际,灵活采取集中统一培训、线上远程培训、现场教学实训等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法律明白人参与法治实践活动、处理法律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全力做好保障。市县乡三级联动,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等普法责任制要求,协调相关部门联合开展“送法进村(社区)”“以案释法基层行”,协调落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道德讲堂、法治驿站等法律明白人培训实践场所,并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确保培训工作顺利进行并取得实效。
四是切实发挥法治为民示范引领作用。进村入户“访民情”,组织党员干部深入村(社区)和企业开展大走访、办实事活动,通过发放普法调查问卷、普法资料、解答法律咨询等方式,宣传政策法规,解答群众疑问,听取群众意见,探访社情民意,群众需求;普法宣传“解民忧”,针对金融诈骗案件频发,集中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活动,重点宣传物权、婚姻家庭、侵权责任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法典知识,提示老年人群体勿贪小便宜,防止陷入骗局,提升群众甄别真假的能力和强化群众依法维权的意识;法律服务“送民需”,围绕提升群众满意度这个落脚点,组织法律服务工作者、普法志愿者、法律明白人等,采取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广大群众广泛宣传涉及生产生活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讲解身边发生的典型案件,使他们能够了解和掌握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解决矛盾纠纷的法律常识和法律途径,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依法维权能力,以法治方式促进纠纷多元化解,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扬州市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