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润扬州十年路 地方立法“普”新篇
2025-08-08 11:11:00  来源:法润江苏

2025年,扬州市迎来获得地方立法权十周年的里程碑时刻。十年间,扬州立足“好地方”发展定位,在古城保护、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等领域累计制定出台地方性法规23部(实体法22部),构建起具有扬州特色的地方立法体系,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法治支撑。扬州市通过多元普法、精准普法、创新普法,推动地方性法规从“纸上条文”转化为“实践效能”,让法治精神浸润古城肌理,为扬州现代化建设注入法治动能。

一、构建多元普法工作格局,筑牢法治根基。扬州始终将普法责任制作为推动地方性法规落地生根的核心抓手,构建起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普法工作体系。一是健全普法责任制,压实法规宣传责任。将地方性法规宣传教育工作纳入法治建设总体规划,将“加强本市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的宣传教育”明确写入《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为地方性法规宣传活动提供了制度保障。在全省率先印发《行政执法过程中实时普法工作指引》,规范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实时普法行为,实现普法与执法双向互动、深度融合。市审计局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与审计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共提高,将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纳入重点学习内容,坚持领导带头学,突出干部重点学,完善日常学法制度,开展集中学、自学、以会代训以及上党课等多种形式学习扬州市地方性法规。二是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凝聚普法宣传合力。各职能部门依据普法责任清单,在法规宣传周期间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形成了强大的宣传合力。市市场监管局开展《扬州市农贸市场管理条例》宣传解读活动,举办中心城区农贸市场职业经理人培训班,邀请市卫健委、文明办、农贸办专家进行专题讲解,各农贸市场法定代表人、市场管理物业负责人等近150人参加培训。市总工会举办全市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员、劳动争议调解员和劳动关系信息员培训班,邀请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工作人员为学员讲授《扬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三是织密三级宣传网络,推动法规全域宣传。将每年7月31日定为“地方性法规宣传日”,所在周定为“地方性法规宣传周”,打造常态化、制度化的法规宣传平台。在三湾公园内设置地方性法规宣传长廊,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扬州市地方性法规的立法背景、主要内容和实施成效,让市民在休闲娱乐中了解法规知识。在“扬州法治”微信公众号设置地方性法规专栏,定期推送法规解读、典型案例和普法动态,扩大法规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同时,各县(市、区)也结合本地实际,进行法规宣传,形成了市、县、乡三级联动的宣传网络,确保法规宣传周活动全域覆盖、全民参与。

二、实现靶向精准普法,深化法治赋能。各地、各部门(单位)依据普法责任清单,聚焦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法治需求,灵活运用以案释法、法治文艺、情景剧展演等多元形式,以寓教于乐、互动体验的方式,增强普法吸引力与实效性,让法律法规条文真正落地见效、灵活运用。一是聚焦重点领域宣传,推动法规落地生根。扬州市立足“好地方”发展定位,聚焦产业科创名城、文化旅游名城、生态宜居名城建设,广泛宣传《扬州市产业科创促进条例》《扬州古城保护条例》《扬州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切实推动地方性法规家喻户晓、深入人心。2024年7月15日,扬州市人大常委会在扬州技师学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扬州市高技能人才发展促进条例》正式实施,这是全国设区市首部以高技能人才发展促进为主题的地方性法规,标志着扬州高技能人才工作步入法治化、规范化新阶段。二是精准定位重点人群,融入民生经济发展。全市各部门聚焦重点人群,精准定位普法需求与传播方式,推动地方性法规宣传走深走实。市教育局将地方性法规纳入全市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个性专业清单。市农业农村局积极运用“互联网+”模式,在微信公众号设置“地方性法规宣传周”专栏,每天推送一篇普法小课堂,重点宣传《扬州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扬州市农贸市场管理条例》《扬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等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市港航中心通过线上信息发布平台向过往船舶普及《扬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相关内容,提醒船员遵守扬州文明行为制度规定。三是深化以案释法实践,促进学用结合转化。经开区法院组织全体新任陪审员参加环境资源案件庭审观摩教学培训,以实际案件为人民陪审员释讲《扬州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加深环境保护理念和地方性法规融合学习。市供销社举办扬州地方性法规知识竞赛,从《扬州古城保护条例》《扬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扬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中,精选环境保护、文化遗址保护、文明行为规范等方面的题目,通过竞赛,进一步加深了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对扬州地方性法规的了解,积极引导周边亲友,宣传好地方性法规。

三、探索创新普法路径,提升普法实效。扬州市在法规宣传周活动中不断创新普法形式和载体,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创新形式载体融合,提升普法吸引力。市司法局常态化开展“扬州法律明白人学扬州地方性法规”教育培训活动,依托“人大巾帼法治微宣讲”队伍,结合村(居)民日常生活中涉及的扬州地方性法规,以“小快灵”“微宣讲”、以案释法等形式举办普法讲座,不断扩大《扬州古城保护条例》《扬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扬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等地方实体法规的知晓度,指导“法律明白人”依法有序参与普法宣传、讲述身边法治故事,营造“扬州人学扬州法”的良好氛围。市市场监管局打造具有扬州市场监管特色的普法宣传平台——“法润扬州·市监导航”全过程指导小程序,在小程序中设置“普法短视频”模块,制作并上线《扬州市住宅电梯安全管理条例》普法宣传片。印制发放《扬州市住宅电梯安全管理条例》手册3000份,编写《扬州市住宅电梯安全管理条例》问答50条,分3期于市局公众号刊发。二是建强普法专业队伍,升级宣讲能力。扬州市注重培育专业普法队伍,为法规宣传周提供人才支撑。一方面,加强行政执法人员普法能力培训,提高其在执法过程中开展实时普法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组建“人大巾帼法治微宣讲”队伍、“法律明白人”队伍等专业化普法团队,深入基层开展法规宣讲。在法规宣传周期间,这些专业普法队伍走进社区、乡村、学校、企业,通过案例讲解、互动问答等形式,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解答法律疑问。同时,扬州市还邀请法学专家、律师等参与法规宣传周活动,提供专业解读和咨询服务,提高宣传的专业性和权威性。通过培育专业普法队伍,扬州市打造了一支政治素质高、法律素养好、宣讲能力强的普法工作队伍,为法规宣传周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三是健全长效宣传机制,常态实效并重。扬州市不仅重视法规宣传周期间的集中宣传,更注重建立长效宣传机制,推动法规宣传常态化、制度化。一方面,将地方性法规宣传纳入年度普法工作要点和考核评价体系,定期评估宣传效果;另一方面,结合国家宪法日、“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和法律法规实施纪念日,开展主题宣传活动,提高社会公众对地方性法规的知晓度、认同度,保持宣传的连续性和持久性。实现法规宣传从“一时”向“常态”转变,从“单向灌输”向“互动参与”转变,从“形式多样”向“注重实效”转变,为地方性法规的有效实施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

(扬州市司法局)

编辑: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