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海安市海安街道凤山村法律明白人吴兴宝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是南通唯一获奖个人。今年73岁的吴兴宝退休前是海北小学的教导主任,退休后的他积极主动学习法律、宣传法律、调解纠纷,几十年如一日,只求付出,不求回报,村民们亲切地称呼他“吴老师”,孩子们更是喜欢唤他“吴爷爷”。
一腔热忱,开设家庭法治文化室“聚人气”
吴兴宝从教师岗位上退休后,目睹村里不少留守儿童节假日无人照管,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自掏腰包10多万元,还腾出自家一套安置房,创办丹凤社区第一个家庭法治文化室,内设“梧桐心愿援法议事工作室”“留守儿童四点半法治课堂”“法治图书角”等。他还动员成立了一支由10多名老教师组成的未成年人普法志愿服务队,常态化举办帮教、帮学、帮困活动,形成了爱心“1+1”护蕾“365”“缤纷周六志愿行”等服务品牌,累计无偿辅导留守流动儿童6000多人次,帮助20多名“问题孩子”养成健康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工作室除了是孩子们的“辅导站”,还是老百姓们学习法律的“大课堂”、民情民意的“采集点”、建言献策的“议事室”。依托工作室,他打造“凤山夕阳别样红”党建品牌,大力推进“1+10+100”党员教育引领群众工作机制,带动凤山村党员群众积极认领公益宣传、结对空巢老人等志愿岗位,解决各类群众难题200余件,为维护凤山村和谐稳定注入“银发”能量。
一种信念,多样法治宣传活动“接地气”
“小朋友,有没有谁知道我国的宪法日是哪一天?”每年的“宪法宣传周”,吴兴宝都会来到明道小学给同学们宣讲宪法相关知识,这是他退休以后一直坚持在做的事。吴兴宝告诉我们:“当看着孩子们清澈的目光,认真听讲的可爱模样,是我最开心的日子。”
学好“普通话”,说好“家常话”,做好“翻译家”, 这是吴兴宝宣讲法律法规时提出的“三好”要求。他在丹凤花苑设立“老吴看法”法治长廊、法治案例、古代孝德等法治人物故事,用动漫形式以案释法,宣传与群众生活贴近的法律法规。每月编印一份普法宣传小报《红枫》,发放至楼院、超市、工地、港口、庙会等公共场所,深受老百姓喜爱。他秉承方便群众的理念,不断强化“指尖上的法宣”,及时更新完善微博、微信、微电影“三微”普法模式。除了强化对民法典、家庭教育促进法、反家庭暴力法等重点法律法规的学习,吴兴宝还就法治服务如何融进平安家庭建设、美丽家园创建等进行深入探讨,累计撰写了60多篇20多万字的讲稿,先后宣讲160多场,受教育人数达3万人次。
一分耕耘,助力矛盾纠纷化解“冒热气”
“吴老师,您来评评理,我家楼上老王家卫生间渗水到我家,已经影响到我家正常生活了。我去跟老王交涉多次,老王就是不维修,您说说看,都是楼上楼下邻居,假如为了这事破坏邻里关系,那就不好了。”第四网格丹凤花苑居民老陈正在向吴兴宝反映此事。吴兴宝听后立马赶到现场,看到正如老陈所说的那样,楼上渗水把楼下的天花板和家具都淋坏了。在多次上门和耐心劝说下,老王终于同意维修,也对老陈家的部分毁损进行了赔偿,两户居民和好如初。
为壮大调解工作队伍,老吴搭建起“银发明理调解工作室”,招募了10多名法律明白人组成了“老娘舅”调解队。通过跟老百姓“说句心里话”“调解+志愿服务”“调解+心理咨询”和“调解+法律顾问”等模式,拉近群众的距离,化解矛盾纠纷。吴兴宝成为老百姓心中“信得过、想得起、听得进”的法律明白人,仅去年就成功调解邻里纠纷30起、地界纠纷6起、婚姻家庭纠纷12起,多年来所在辖区内未发生一起民转刑案件和刑事案件、没有发生重大恶性事件和安全事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吴兴宝深知,法治建设工作任重道远。众人拾柴火焰高,他和他的工作团队希望通过每天的点滴付出,积水成渊、积石成山,为法治海安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为提升群众的法治满意度和获得感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