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村里有个“靠谱”的她,法律铺就“暖心”的家
2025-08-06 17:45:00  来源:法润江苏

“这姑娘身上有股劲儿,问她啥事儿,她不光能说清楚,还总往咱心坎里聊。”就是这样一位奔波在基层的“法律明白人”,用一次次耐心的解答、一场场贴心的调解、一个个创新的普法活动,让法律的光芒照亮了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她就是启东市汇龙镇临江村“法律明白人邱赛焰。

从“学徒”到“讲师”:把法条变成家常话

刚上任那会儿,她心里其实挺没底。有次村民问起土地纠纷的事,她拿着法律条文翻了半天,却怎么也没法用大白话讲明白,最后只能红着脸说:“大爷,我回去查清楚了再跟您说。”那之后,她暗下决心要尽快“补课”。好在有市、镇、村组织的“法律明白人”专场培训会,“1+N ”传帮带行动等更让她受益匪浅,她还跟着有经验的老同志跑现场、学调解。把理论知识一点点装进脑子里,也在一次次实践中掌握了调解与宣传技巧,再面对村民的提问时,终于能从容应答了。为了让乡亲们听得懂法,她把法治课堂搬进农家书屋、百姓大舞台,借着广场舞阿姨休息的间隙“见缝插针”宣传民法典。在农民运动会上设置法治打卡点,让村民把维权小技巧记在心里。农村春晚的互动环节里,她的法治问答成了抢手的“开胃菜”。在移动巴士普法活动上,她又化身流动宣传员,把乘车时间变成普法小课堂。这点点滴滴的用心,让法律不再是纸上条文,更成了乡亲们身边的“贴心人”。

巧解赡养纠纷:在情与法间搭起连心桥村里

6兄妹为了赡养老父亲吵到脸红脖子粗,女儿们觉得“嫁出去就没义务”,儿子们则抱怨“父母以前给女儿的钱也不少”。她赶到现场时,没急着评判对错,而是说起老人年轻时拉扯6个孩子的辛苦,又翻出法律条文逐句解释。“咱先不说谁家该多担,民法典里写着,儿女赡养义务不分男女。权利能放弃,义务推不掉,但一家人能商量着来。”在她的调解下,大哥先松了口:“让老爸舒心最重要。”最终兄妹们约定轮流照顾、平摊费用,老人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她常说:“调解不是分输赢,是让情理法都站得住脚。把道理说明白,把感情拉回来,再难的矛盾也能解开。”在农民春晚法治问答中,当念出“儿子女儿都有赡养义务吗”的问题时,台下观众纷纷举手抢答。获得奖品的顾阿姨说:“以前觉得这些事是家务事,现在才知道有法律管着,心里更有底了。”

用信任丈量责任:从“年轻人”到“靠谱人”

如今在村里,她的身影出现在各个角落,哪里有需要,她就出现在哪里。沈叔在浙江打工被欠薪,因普通话差和律师沟通不畅,她充当“翻译”并指导完善申请材料,让沈叔的维权路顺畅了不少。陈阿姨因养宠物和邻居闹矛盾,心里憋了一肚子委屈,找她倾诉后心情好转。周奶奶的女儿患精神病,办独生子女待遇时缺孩子身份证、离婚协议,户口本信息又有误。女儿和前夫离婚后少联系,这些材料不好弄。她主动联系周奶奶女儿的前夫,耐心沟通,拿到了孩子的身份证信息。之后,她全程陪着周奶奶和其女儿跑相关部门,一步步把手续办妥当。她的付出,让“法律明白人”这个身份在村民心中有了分量。从最初带着青涩走进乡村,到如今成为村民遇事时最先想到的“主心骨”,她用一次次“有求必应”的担当,完成了从“年轻人”到“靠谱人”的蜕变。

她让村民明白:年轻人的肩膀,能扛起家长里短的琐碎;年轻人的真诚,能架起信任的桥梁。而“法律明白人”的身份,也因为她这份“靠谱”,从一个抽象的称呼,变成了村民心中“有困难找得到、找得到能解决”的定心丸。在基层这片土地上,正是有无数个像她这样的“法律明白人”,用年轻人的热忱打破“初生牛犊办不成事”的偏见,用“事事有回应”的靠谱作风,让法律的温度渗透进柴米油盐,让公平正义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

(启东市司法局)

 

编辑: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