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批零和住餐企业累计5.6万余家,餐饮单位24000余个。今年以来,昆山聚焦食品安全依法治理关键环节,认真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持续健全完善“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全力守护好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一是坚持上下一体,强化齐抓共管合力。定期召开食安委全体(扩大)会议,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为契机,从市级层面统筹抓总,全面部署食品安全依法治理工作。深化食品安全分层分级包保机制,全市1504名包保干部对3.5万余家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实现“一季度一督导”全员全覆盖。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规范提升集体用餐配送食品安全水平的若干措施》,以政策化法治化保障集体用餐配送质量安全。梳理出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食品安全焦点问题。邀请人大代表、社会代表等人士参与食品安全全过程民主监督,推动食品安全监管由“独角戏”变为“大合唱”。充分发挥区镇食安办和一线网格员作用,制定食品安全检查负面清单,切实消除工作盲区。指导社区、学校组建食品安全义务监督员,参与食品安全法规宣传,协助开展食品安全监管等工作,推动食品安全共享共治,形成多元共治的良好局面。
二是聚焦重点群体,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围绕老年群体、中小学生等重点人员,紧盯校园食品、农村食品、网络食品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项行动,全面排查隐患,查办一批违法案件,大幅提高食品安全违法成本。推动执法单位落实以案释法制度,广泛宣传典型违法案件,定期开展警示教育,提升执法威慑力,昆山市监局查处的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蟹黄蟹肉制品案入选全国食品安全执法稽查十大典型案例。聚焦旅游景点及周边餐饮服务单位、农家乐、大中型餐饮单位、农村集体聚餐和网红餐厅等重点单位,深入开展 “双随机、一公开”检查,结果通过录入江苏省市场监管平台对社会公示,守护消费者用餐安全。目前,已累计出动执法人员791人次,检查餐饮服务单位367家次,随机抽检包括调味品、餐饮食品及食用农产品等75批次,发现风险隐患23个,已全部督促整改到位。
三是瞄准企业个体,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深化市场主体“守法致远”行动,聚焦网络订餐、直播带货、生鲜配送等新业态特点,征集相关“法治金课”2门,开展联合宣讲20余场,为餐饮企业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法律指导。加快推进食品安全企业“六化”建设,夯实食品经营单位及监管人员理论基础,已累计开课13节,培训14903人次。结合专项检查,发布宣贯餐饮单位禁用、慎用食品清单,对全市餐饮服务单位进行警示教育和风险提示,督促各经营单位加工制作过程遵守规范,预防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发挥餐饮行业协会行业优势,向餐饮单位宣传和发放餐饮服务单位行政指导书,从10个方面引导协会内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制定个性化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清单,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打造“放心消费在昆山”品牌,签约线下商家13900余户,位列苏州各板块第一。承诺签约商家已基本覆盖全市11个板块和重点商圈。
四是创新监管载体,维护市场良好秩序。依托公共智慧底座、鹿路通等大数据平台,开发食品安全自主申报等功能模块,不断提升“智慧监管”能力。依托“一店一码”“一标三实”等基础信息,探索更多“小巧灵”应用场景,着力解决食安治理中的难点痛点问题。聚焦批发市场、种植基地、助餐点、学校食堂、预制菜、外卖食品等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强化源头把控和市场准入,完善“黑名单”制度,实施信用联合惩戒,坚决杜绝食品安全问题。创新校园食品安全新机制,在登云学院等高校建设“食品安全监管站”,通过常态化检测,强化食品质量把关,迅速应对食品安全风险,防止问题食品流入师生餐桌。积极运用“苏食安”信息管理平台、“苏源e码通”溯源管理平台实现食材采购、加工制作、留样管理等全流程的阳光管理。目前,辖区内“互联网+明厨亮灶”及智慧监管平台使用率均为100%。
昆山市司法局 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