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山“333”模式提升青少年普法质效
2023-11-17 15:01:00  来源:法润江苏

徐州市铜山区司法局通过“333”模式,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注入法治能量。

一是坚持“三项制度”,压实普法责任。细化普法责任制,区法宣办出台《铜山区2023年度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清单》,明确青少年普法责任主体单位、普法时间、参与单位等,细化16项青少年法治教育相关内容,狠抓普法责任制落实,压茬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落实“三单一书”制度,根据《普法责任制清单》,按时向区教育局、区法院、区检察院、团区委等青少年普法责任主体单位下发“普法提示函”“普法督办单”“普法评价书”,形成“事前提醒,事中监督,事后评价”闭环工作流程,压紧压实普法责任,增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质效。压实法治副校长制度,区法院出台《关于深化“法治副校长”工作的实施意见》,区教育局、区法院、区检察院、区公安局、区司法局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小学法治副校长聘任与管理办法>的通知》,对中小学法治副校长的任职条件、聘任方法、职责范围、考核评价作出明确规定,进一步推进法治副校长工作,完善青少年法治体系。目前全区中小学共聘用法治副校长159名,来源涵盖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等部门,各校均配备至少一名法治副校长,并制定符合学校特色的生动有趣的法治课程,提升青少年学法热情,强化青少年法治意识。

二是细化“三个阶段”,实现精准普法。按照青少年成长轨迹,规划学法“路线图”,以“入校、离校”为分割点,划分“入学、上学、放学”三个阶段,分年龄、分层次构筑青少年普法月历表,培育特色法律服务产品,将法治教育贯穿于校园生活的始终。入学阶段,通过“法治开学第一课”网络课堂直播的方式,邀请法官、检察官等进入直播间,开启法治云课堂,有助于提升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帮助青少年系好人生第一粒“法治”纽扣,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上学阶段,学校开设法治课程,并结合“6·1”“12·4”等重要节点,紧扣校园欺凌、防性侵、电信诈骗等主题,开展法治专题讲座,创办“有话好好说”等广播栏目,组织“宪法小卫士”“法润江苏 法护长江”等法治文化活动,提高青少年学法积极性。区法宣办组织编印《青少年以案释法读本》《小小守法者(漫画)》,普法达人李富义编写的“拆字学法”口诀、“遵纪守法歌”等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好评。放学阶段,以“法律进家庭”为载体,开展“小手牵大手”法治教育活动,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子女进行法治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成立全市首个“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全市首个青少年警务教育中心,发出全国首个《责令履行赡养义务教育指导令》,全市率先向被害人监护人发出《监护督促令》,与300余名住宿经营者签订未成年人“强制报告”承诺书,“铜心护童”青少年维权品牌、“检爱·筑梦”综合司法保护品牌持续深化,青少年课外学法效果得到强化。

三是突出“三化”模式,提升普法质效。普法情景化,提升青少年学法意识。建立全省首个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综合服务中心,从“法伴人生”的角度,运用数字技术把法治教育融入现场教学,被最高人民检察院确定为全国未成年人检察民事行政创新实践基地,结合基地法治发展进程和实践案例,运用声光电技术,加入VR互动、情景体验等环节,让“纸上的法”变成“生动的法”,使青少年在“沉浸式”法治宣传教育中获取法律知识。利用徐州市乡村旅游季,组织青少年参观铜山自然资源法治公园、汉王镇“汉风法韵”法治特色园、柳泉“荷你相约”大运河法治文化带、铜山樵村法治文化街区等法治文化精品阵地,通过不同的法治文化景观使青少年在游览过程中不断加强法治信仰;普法生活化,提升青少年用法意识。加强法治宣传教育课程与国学、书法、音乐等非学科类课程融合,组织中小学开设“普法+国学”“普法+书法”“普法+剪纸”等特色普法课堂,推动普法教育向校外课余时间延伸。与江苏师范大学法律系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组织法学系大学生志愿者投身公益法律服务,创设大学生志愿者普法课堂,设立校园公益普法点,通过法治问卷调查、法治趣味游戏等方式将枯燥生硬的法律条文趣味化、生活化,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青少年法治素养。同时将大学生志愿普法课堂延伸至校外兴趣课堂、暑期国学班等,将法治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目前,已在大许镇中小学设立“拆字学法”工作室,在三堡镇设立“法治电影”站,大彭镇设立“法治大喇叭”等23家普法合作点,为青少年提供各类法治宣传活动万余次;普法精准化,提升青少年守法意识。建成铜山社矫“九色鹿心灵成长吧”,充分利用该平台,对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实时的线上心理咨询、线上法治学习、开展矫正工作等。联合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全彩团队成立“社区矫正损害修复从‘’开始一起向未来”铜山区社区矫正服务项目,建立了社区矫正分类管理新模式,强化对未成年人矫正对象法治教育的针对性、靶向性,进一步增强未成年人法治教育效果。

(铜山区司法局)

编辑:胡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