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海安市司法局在隆政街道发布社团召集令,吸引了退休教师、村干部、法律工作者、公职律师、非遗传承人等28名热心公益事业的“法律明白人”,成立“隆晓法”公益服务团,并建立了联络站。服务团立足辖区实际,坚持以群众法律需求为导向,扎根基层一线,不断优化服务方式和能力,切实提升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和满意度,为法治乡村建设助力。
一是建立一支“民间+职业”的专业化法律服务队伍。“隆晓法”与海燕女律师公益服务团签订共建协议,由海燕女律师公益服务团通过定期走访服务和线上免费咨询相结合的方式,为“隆晓法”提供更高质量、更专业的法律支撑。同时,与江苏震阳律师事务所结对共建,设立“法约早市”服务站,每周六上午律师坐诊服务,直接就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实际的法律问题提供公益法律服务。实施“点对点”服务制,每名成员联系6-7家企业,每月征集企业法治需求、了解经营状况,畅通沟通联络渠道,随时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截至目前,“隆晓法”公益服务团已为112家企业提供法治体检服务,提出针对性法治建议187条,为企业预防风险、依法经营、创新发展撑起法治防护伞。
二是打造一套“现学+活用”的实战化法律服务模式。坚持理论培训和岗位实战练兵同步推进,每季度征集成员的学习需求,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精心制定培训方案,通过专家授课、例会交流、调解观摩等形式开展系列培训。同时,考虑不影响本职工作、不耽误农忙家事,利用“庭院夜聊”“周末讲堂”、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方式,确保每次培训的参与度。在实际工作中,成员们结合各自的专业特长,针对群众个性化的需求,以面对面交流、电话联系、网络服务等多种形式,精准提供法律法规讲解、矛盾纠纷调解、社情民意传递、法治活动组织、法治创建监督、法律援助服务、特殊人群引导、立法民意征集等相应的法律服务,推动“智囊团”发挥明显作用。
三是聚焦一个“助企+惠民”的精细化法律服务目标。坚持把助企和惠民工作贯穿于公益服务的全过程,针对企业主、职工、居民三类群体不同的法治需求,“靶向”施策。结合民法典宣传月、防范非法集资、反电信网络诈骗等主题活动,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说老百姓愿意听的理,将“法治”与“德治”有机结合,让法律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群众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今年以来,累计征集群众法治需求15人次;组织法治讲座4起,现场解答法律咨询24起;指导群众完善安置房确权登记材料100余人次;开展法治惠民文艺演出2场次;开展援法议事活动1次;化解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类纠纷4起,涉企纠纷8起。
(海安市法宣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