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海门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能力锻造、品牌打造、联动联调“三维发力”,积极打造“内外兼修”、“专职+草根”的基层人民调解工作“海门样板”,有效促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
一是内提专,以训锻强培养“实战力”。为指导调解员依法规范文明开展调解工作,海门区进一步明确调解工作流程,规范调解程序及文书格式,并印发《调解工作业务手册》、工作日志,提供人民调解申请书、授权委托书、民事起诉状等调解及诉讼文书模板。业务培训常态化,通过现场培训+网络授课“双轮驱动”模式,开展以法律知识、调解技巧等为主要内容的分级、分类培训。邀请专家、律师、调解能手授课,组织经验交流、现场观摩、法院旁听、专题讲座等活动,每年组织调解员业务培训不少于24场次,受训人数1600余人次。通过案例讨论、实战演练等形式,不断提高调解员的法律政策水平和调解技能,注重培养实战能力。
二是外树品,以室联品提升“发展力”。深耕地域调解品牌,依托常乐镇历史文化底蕴,融合张謇法治文化内涵,紧扣“枫桥经验”核心,匠心打造常乐“杨大姐工作站”“老兵张琰工作室”等德法共融的调解品牌。创新“一镇一品”建设,按照一个镇街成立一个品牌调解组织目标,鼓励扶持具备条件乡镇成立品牌调解组织。截至目前,11个区镇已成立包括临江“爱民调解工作室”、悦来“悦月评说理团”等在内的品牌调解组织15家,覆盖率达100%。选树先进宣传典型,开展海门区优秀人民调解员评优评先,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组织经验交流等形式发挥获评调解员的模范引领效应,通过调解能手的“传帮带”作用,打造一批“做得好、信得过、叫得响”的调解品牌。
三是合攻艰,以组促效增强“协同力”。发展多元调解队伍,将专职调解员的配备纳入各乡镇法治考核内容,打造由81名镇级专职调解员、1374名村级调解员、56名公益律师组成的调解队伍矩阵,实现区、镇、村三级人民调解组织体系全覆盖;有效盘活调解力量,广泛吸收群众基础好的老党员、老教师、乡贤和村民骨干等加入调解队伍,充分发挥其“离得近、叫得应、接地气”的优势,提升矛盾纠纷化解质效;普法调解双轨并行,海门区始终坚持将矛盾纠纷排查与法律知识宣传相结合,组织调解员与法律明白人走村串巷、进门入户听取“家长里短”,围绕村级事务、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群众关心、反映强烈的重点问题集中排查、释法解惑,引导辖区群众理性对待矛盾纠纷,防范重大风险隐患。
(海门区司法局 张渝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