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海岸线到城市中心,从村居邻里到田间地头,法治精神如何浸润一座城?
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用五年普法的生动实践给出答案:从机制建设到基层实践,从领导干部到新就业群体,从文化融合到云端直播,苍劲雄浑的“法治之笔”描绘着一个个“法韵南通”的秀美风景,全力为南通高质量发展阔步前行增光添彩。今天,带您解锁“法韵南通”风景的流量关键。
普法责任机制 让法治力量激活内生动力
闭环管理。压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建立包含年度普法责任清单、重要工作提示单、重点任务督办单、普法责任报告书、普法责任评价书在内的“三单两书”制度,强化国家机关普法责任制落实“一事一提醒、一事一跟踪、一事一督办”的全过程指导,每年召开机关部门“谁执法谁普法”履职评议报告会,创新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地方性法规宣传贯彻专项履职评议,形成“清单管理、普法提示、协调指导、评估反馈”的闭环管理机制。“谁执法谁普法”闭环管理机制入选2021年全国第二批普法依法治理创新案例,全国九个,全省唯一。
联动协同。各级机关部门相继制定普法清单和联动事项,依托“3·15”消费者权益日、“6·26”国际禁毒日等年度宣传节点,在执法过程中融合开展法治宣传,《法治日报》《学习强国》等多次报道长江保护法集中宣传、民法典宣传月等特色做法;形成检察院“精准普法月月行”、市场监督管理局“市事明法”、妇联“法润万家”“莲蓬细雨”等一系列普法品牌,29个案例入选司法部普法依法治理典型案例库,《创新设立网络法治宣传月,凝聚网络普法新动能》等案例获评全国网信系统网络普法优秀案例。全市6家单位获评全国“八五”普法中期表现突出单位。
社会参与。组建市、县两级“八五”普法讲师团,“通晓法”大学生法治宣传志愿服务团、青年普法志愿者队伍,培育海安尚法文化剧社、如东赵家剧院等普法社会组织70余个,开展“送法惠民”“法治文化基层行”等志愿普法活动590余场,海安尚法文化剧社普法惠民案例获评江苏省社会组织协同基层治理优秀案例,海门区百合法治艺术团获评2025年度“优秀群众文化团队”。
法治素养提升 让法治信仰镌刻群众心中
实施国家工作人员“尊法赋能”行动。实施各级领导干部应知应会法律法规清单制度,将法治课程纳入各级党校主体班次的教学计划和培训规划,举办各级领导干部、机关工作人员法治讲座720余场次。实现全市党政主要负责人年度“述法”全覆盖,构建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市、县、镇、村“四级述法”模式,将督察结果运用贯穿于专题述法全过程,有效打通“述督”微循环。
实施青少年“学法护航”行动。落实中小学“3名法治副校长+1名法律顾问”选聘机制,配备法治副校长1774名,教育部、司法部推介法治副校长工作经验。创新开展“童声里的法治”主题活动,构建少年儿童法治教育“童+体系”《新华日报》《法治日报》等媒体报道相关做法。建成“小白象法治体验馆”、如东县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等20余个青少年法治教育阵地,每年接待30余万名学生参加法治实践。
实施市场主体“守法致远”行动。实施法治化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专项普法行动,多元宣传民营经济促进法以及南通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640余场次,印发《企业全流程法律风险图谱》,组建企业“法治副总”服务团队和16个重点产业链法律服务团,推出“企暖花开法治行”“身临‘企’境 法治护航”式系列活动,通过“企业点单、专家送课”“讲百案、进千企、访万家”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法治宣传等服务2.8万余场次,帮助企业挽回、避免经济损失上亿元。
实施村(居)民“用法安居”行动。成立乡村振兴法治学院,建立22个法治培训现场教学点,加强对村居“两委”干部、基层党员、高素质农民的法治培训。面向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开设专题法治培训班,依托“外卖小哥”“快递小哥”群体,成立外卖快递行业普法服务联盟,将“法治快递”“法治大餐”送进千家万户。市、县连续多年举办“法润江海·和谐万家”“法治创和谐”等各类形象生动、喜闻乐见的主题法治文化活动1200余场次;连续举办10届“家庭学法达人赛”,近百万人参与答题;创新开展“苏超+普法”宣传活动20余场次。
文化情境浸润 让法治美学绽放独特芳华
法治文化融入非遗制作。挖掘本土非遗资源,依托风筝、剪纸、糖画、蓝印花布等项目,创作征集法治非遗作品75件,开发“法博士”“江小豚”等亲和力强、接受度高的普法IP形象20 余个。非遗短剧《从葫芦枝蔓窥见法治之光》《蓝白之美》被司法部视频号推广,剪纸作品《民法典让生活更美好》《普及宪法,做法律明白人》、葫芦画《崇德尚法》、面塑《法律明白人开展法治宣传》《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香包《法润雉水和谐善治》等多个作品入选江苏省优秀非遗法治作品。
法治文化融入文旅体验。将法治文化与江海文化、红色文化等有机融合,打造张謇法治文化园、如皋市长江镇法治大观园等法治文化阵地,建成沿江“百里法治文化长廊”,推出6条沿江法治文旅线路。立足区域生态文化资源禀赋,以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环保科普基地等为点,串联打造5条南通生态法治文化精品体验线路。建成“法治通途 奔向幸福”地铁沿线普法驿站,开通“法治号”主题地铁专列,在商圈、景点等地设立110余个法治“集市点”,依托全市300余个户外爱心工作站建设“法治服务驿站”。
法治文化融入媒体联盟。建立网络普法媒体联盟,开通“崇法指南”“静姐说法”等公益直播平台,开展直播访谈、微课宣讲;围绕“春风e暖”“清凉e夏”“秋满e仓”“冬日e彩”四季主题,年均组织线上重点法治文化项目近30个,形成融“报、网、端、微、屏”于一体的法治文化媒体传播阵地。运用deepseek、豆包等app,生成法治海报、歌曲、短视频等普法作品,《小司说法》《启动有法 智护万家》入选江苏省委政法委“我用AI看政法”海报篇,启东制作歌曲《安心的守护》入围“我用AI看政法”音乐篇。
基层依法治理 让法治星火照亮千家万户
开创先例。建立乡村法治文化建设“三强三画”模式(强统筹、强辐射、强融合,描绘乡村法治文化阵地“工笔画”、展陈“写意画”、浸润“水彩画”),推动法治文化成为乡村振兴可见可触可感的美丽画卷,相关经验做法在全国“八五”普法骨干培训上交流推广。乡村法治文化建设“三强三画”模式获评2022年全国第三批普法依法治理创新案例,全国十个,全省唯一。
探索先试。聚焦公共法律服务供给、法治文化建设提档、法治骨干队伍培育、“三治融合”深化四个方面,探索构建“一核四聚”法治乡村建设体系,动态管理“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排查整治法治薄弱村(社区)84个,首创村(社区)书记现场述法推动扛起“第一责任”。全市分别建成国家级和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8个、840个;配备村(社区)法律顾问1090名,培育学法用法示范户5286个、法律明白人18133名;联动开展“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法润江海 春风行动”“法治服务农民丰收节”等主题活动800余场次。
培育先锋。推进“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推出农技指导、信贷优惠等18项“通晓法”优惠帮扶政策,开展“倪伯苍式”法律明白人选树活动;建立“法律明白人”培育“三联”机制,1000名“法律明白人”化身法院特邀调解员,矛盾纠纷化解率全线提升。开展法律明白人“千村开讲”大宣传、“千名法律顾问答千问”等活动8000余场次,全市涌现出2021年度全国法治人物倪伯苍、全国平安卫士张祖发、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吴兴宝、江苏好人杨立娟等一批“法律明白人”先进典型。1则案例入选全国十大法律明白典型案例,如东县法律明白人培训机制获评全省法治实训项目典型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