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乡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近年来,横山桥镇五一村通过规范完善村级民主管理制度和工作运行体系,不断加强村民委员会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健全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形成了“1+3+N”工作机制,更好地实现了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突出一个领导核心
一是优化组织架构。党建引领是大方向,关键是用行动在基层扎实推进。五一村按照人口规模适度、服务管理方便、资源配置有效的原则科学划分成四个网格,完善工作职责,实行网格党支部书记、网格长“一肩挑”,落实党群直通站阵地建设,推进支部建在网格上,党员沉到网格中,服务融入网格里,做到小事网格解决,大事全网联动。
二是强化组织联动。打造五一乡村振兴党建联盟,结合驻区单位、结对机关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找准党建联盟的主体功能定位,进一步推动“乡村治理合伙人”工作,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开设“平安前哨”工作站,民警、综合执法人员、村民小组长、保洁员组成前哨信息员,开展人口管理、治安防范、服务群众工作;与横山桥镇法庭共建“手搀手”社区法官工作联系点,促进在信息互联互通、风险预测预警、纠纷联调联治等方面形成合力;与横山桥镇市场监督管理局就无照经营工作查处、餐饮服务、食品流通等方面共同开展工作,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变成“最后一百米”,不断完善基层党建治理“一张网”。
三是落实从严治党。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和战斗的基础,关系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贯彻执行。五一村党委抓住党建这个关键不放松,在阵地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不断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打造常州市党员教育实境课堂——“五红一心”党性教育基地;依托五一活动中心、乡村振兴展示馆、初心驿站等载体,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专题宣讲、实地参观、知识竞赛等教育活动,提升党员政治理论水平;开展党员示范岗等评比活动,组建党员志愿者队伍,激励党员人人争先创优,个个担当作为。
健全三个组织
一是建强村委下属小组。以“自治”为基础,激发多元治理内生力。2021年1月,五一村第十二届村民委员会选举产生,根据规定设立民主理财小组,纪律监督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明确各小组负责人和责任分工,构建起一道“护廉网”,为协助村委会开展基层治理打牢基础。完善各小组工作机制,确保村级纪律、财务方面的“零上访”和“零违纪”。村民参与到各小组的工作后,理解村干部、支持村干部,在党群之间、干群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清了集体“家底”,亮了干部“箱底”,明了群众“心底”。
二是建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有效促进了农村党的建设、党风廉政建设以及经济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五一村村务监督委员会,在镇纪委和村党委的领导下,依法依规依程序对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情况、财务管理情况、工程建设和资产资源管理情况以及村干部廉洁履行职责情况实施监督。充分利用“五员”发挥监督作用,助推村务监督建设工作开展,“监督员”监督强农惠农政策落实,“管理员”完善村级“三资”事项管理,“安全员”监督村级工程建设安全,“调解员”调解村级矛盾纠纷,“调研员”充分收集村情民意,为群众发声。切实保障村民群众合法权益和村集体利益,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三是建强村民议事会。立足推进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创新,推进村民自治,强化民主决策、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能力,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作用。组建以村干部、网格员、组长、党员和村民代表为主体的村民议事会,鼓励村民围绕乡村治理、环境提升等发面各抒己见。议事会结合五一乡村振兴蓝图,集中议事、共同监督,为景观规划设计、核心片区提升提出了“金点子”。议事会成员自发组织起来,主动做好部分受工程影响群众的思想工作,从过去依靠少数人,转变成现在依靠多数人,营造了乡村建设上下联动、民主自治同频共振的工作格局。
壮大N支社会力量
一是开展村企共建。在村企联建过程中,坚持以集体强、农民富、保障优为发展目标,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打造利益共同体,实现合作共赢。利用独特的产业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工业立村、集体强村、三产兴村的发展道路,依托成熟的工业基础、完善物流体系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构建新型产村融合高地,加快推进各类人才、工商资本集聚,推动三产融合,着力构建乡村振兴的五一做法,实现了村、企、民三方互惠共赢,形成了宜居宜业、村强民富、服务优质均等的同城化发展模式。
二是发展志愿服务。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志愿服务规范化、项目化、常态化。人员队伍规范化,充分调动村、企志愿服务力量,组建五一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由村党委书记任队长,组建13支新时代文明实践专业志愿服务队和6支非公党支部党员志愿服务队,以五一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阵地,打造群众身边守望相助、暖心永驻的志愿服务队伍;志愿服务项目化,推动“两在两同”走深走实,面向社会征集志愿服务项目和需求,搭建志愿服务项目库,收集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服务菜单,通过“点单”“派单”式服务,推动志愿服务精准、有效配送到位;活动开展常态化,围绕“服务、教育、实践”三大类功能,组织开展形式多样、接地气的志愿服务活动,推广使用“学习强国”,组织党员群众线上学习、线下打卡,同时对各志愿服务队工作进行季度汇总,督促活动开展常态长效。
三是引进社会组织。社会组织能够承担公共利益,具有公益性。项目因居民需求而设,社会组织因项目需要而引进,聚焦养老服务项目、青少年服务项目、文化惠民项目等方面的具体需求,引进了常州市惠民文化中心、常州市心理协会、知星悦读创新公益角等社会组织,从“自娱自乐”“小打小闹”的被动型,转变为“往中心靠”“往最好做”的主动型。采取项目化管理模式,实行公开、规范、有效的跟踪管理,切实提高社会组织参在基层服务中的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