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武进:乡村振兴的“小故事”“大文章”
2023-08-14 17:02:00  来源:常州网

11月的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新康村,数台收割机正开足马力在田间来回穿梭,将颗粒饱满的稻穗卷入舱内,收割、脱粒一气呵成,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以建设区域高标准良田项目为契机,新康村开展一系列“生态乡村试验”,让种了大半辈子庄稼的老新康人对未来充满期待。

扎根大地、向阳生长的不仅是新康村的水稻,还有武进各村的奋斗故事,汇聚成乡村振兴“大文章”。常州市武进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钱勤东说,武进196个村(包括涉农社区)正利用当地优势和各自特长,释放农村活力,乡亲们的“钱袋子”越来越鼓,美丽乡村有“颜值”更有“气质”。

学生们在新康村参加农事体验

水稻与生态循环文章

禾苗青青,成群的鸭子在稻田里或聚或散,生机盎然的田园景色让人流连忘返。这是新康村“稻鸭共作”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

曾经,河塘发臭、土地抛荒是很多人的记忆。为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新康村把分散在349户农民手中的1600亩土地流转到合作社,打造新康水稻科技(优质稻米)示范园。

新康村党总支书记金建新说,合作社由村集体与农户共同参股成立,农民有了三方面收益:一是每年每亩土地有800元固定收益;二是在合作社盈余后按“60%归农户、40%归合作社”实行二次分配的收益;三是参与园区建设拿工资。

金建新算了一笔账,耕地实行生态型养护,每年只种一季,但有机稻米售价是普通稻米的3-4倍,另外实行“稻田养鸭”模式,先期探索100亩地每亩地15只鸭子,每只鸭子可以卖到80-100元,亩均效益优势显而易见。

“让每一滴水、每一条河都焕发生机。”从2018年起,新康村对16条小微水体进行提升,把所有周边河道的淤泥全部清掉,把所有周边稻田的尾水、老百姓的生活污水进行拦截净化。针对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高的问题,新康村积极在沟渠和河塘中试验种植高效去污的景观型植物群落,通过植物生态拦截,实现农田污染的近零排放。三年来,新康村村庄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达到80%以上,河流水为三类水标准。同时,新康村对原有的小河浜也进行了改造,种植荷花莲藕,把原来的臭河浜变成了现在的生态休闲好去处。

据测算,示范区内化肥投入量减少28%,农药投入量减少30%,环境污染近零排放,农产品绿色优质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如今的新康村不仅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还发挥了农业生产、农业生态系统以及农田生态景观的综合功能。去年,新康村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生态农场。

最近,江苏省农科院“十四五”课题组又落地新康村,聚焦乡村污染、水稻产业、数据治理和生活污水处理,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鱼米之乡”积累经验。

一颗颗甜蜜果实成为前黄果品经济发展新引擎

果香溢满乡村振兴路

特色林果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武进拥有果品种植面积近7万亩,年产果品6万吨,形成了以水蜜桃、葡萄为代表的应时鲜果产业以及以雪堰、洛阳、礼嘉、前黄四镇为核心的林果特色板块。

前黄镇丁舍村是后起之秀,“桑葚”“脆红李”“葡萄”撑起了整个村的产业,每年林果业产值近1亿元,村里成立了7家合作社,其中有4家家庭农场。

20多年前,丁舍村村民何建明种下第一棵果桑树,从当初不被看好到如今注册“北沿”商标;从一户种到如今带动全村50多家农户走上桑葚种植之路;从一亩到如今成为前黄最大的桑葚采摘基地,逐步建立“桑葚+采摘体验”“桑葚+农产品深加工”的运营模式,小小桑果已然成为推动丁舍村果品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今年5月桑葚节,约有10万多的游客走进丁舍,带动了当地产品外销。据介绍,每亩地约产桑葚2000斤,10元左右每斤,精包装后更可达到每斤30元,极大地带动了当地农户增收。

桑葚下季,脆红李、水蜜桃、葡萄接连上市,丁舍村空气中满溢甜蜜果香。丁舍村党总支书记吴绍成说,农户们非常注重果品品质,全村每年从本地一家牧业公司购买鸡粪、牛粪、猪粪等有机肥,最多的一年达480多吨。

“丁舍已然形成自己的果林业链条,六七月产早桃,八月出脆红李和葡萄,九月还有阳光玫瑰,根本不用出村就卖光了,丁舍的果林不愁销,下一步的目标是品牌塑造。”吴绍成说。

产业兴旺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吴绍成说,近年来,丁舍村大力推广桑葚、脆红李、桃子、葡萄等水果种植,并举办各类采摘节等活动,精品水果产业影响力不断提升,形成了“丁舍”水果品牌。丁舍村还积极规划乡村旅游路线图,打造集采摘、美丽乡村游、地方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田园风光路线。

丫河村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赋能赋智赋未来

特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既要“口袋富”,也要“脑袋富”。丫河村是乡风文明力量赋能乡村振兴、守护群众幸福感的典型代表。

“新修建的一条路要占用村民的自留地,村里召集了网格员、党员代表、志愿者、社员代表、乡贤、特定对象等十余人进行议事,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讨论,最后以相互礼让完美解决。”牛塘镇丫河村党总支书记张伟东说,自“援法议事堂”成立以来,村内诸如小微水体改造、进村路口和村中桥面改造修复、新建健身步道等群众“急难愁盼”的事都在这里得到了圆满解决。

“援法议事”,通过民主协商,拓展了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的渠道,增添了解决民生难事的抓手和办法。如今“援法议事”工作已在武进全区以不同形式全面铺开,把事情铺在桌面上讲,让老百姓有参与感,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干群关系。

乡贤文化是丫河村一大特色。丫河村在2018年选出了十大乡贤,一看道德品质和村中口碑,二看公益之心和奉献之举。这样选出来的乡贤,不仅得到了村民的一致认可,更在村中引领了好风尚、彰显了正能量。

80周岁的退休教师高岳正,多年来不辞辛劳、出钱出力,将昔日脏乱差的村庄打造成了四季花香的好地方;村民冯国文拿出自家100平方米左右的自留地建设健身广场、村民活动中心,他还和村民一起,将淤塞的河塘与外河打通,开展河道清淤、码头修建、生态驳岸建设等工程,将原先长满绿萍的黑臭水体变成了一潭碧波;一对大学生夫妻回乡培育了十几个小番茄品种,为年轻人上进干事树立了榜样……

丫河村还打出了社会治理品牌——“丫丫治”,总结提炼了“丫丫价值观”。一双双脚丈量每一个小网格,成了网格内的“活地图、活户籍、活档案”,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真正实现“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和百家亲”。

“热爱家乡、造福村民、服务三农的新时代乡贤,是乡村治理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张伟东说。

(邱麦 苏舟)

编辑: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