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高淳区漆桥街道茅山村地域面积10.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17亩,林地面积5000多亩。下辖11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共1164户、3098人,其中党员78名。近年来,茅山村坚持对上争取和向内挖潜并举,着力构建1+6+N社会治理新模式,先后被评为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国家森林乡村、江苏省文明村、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江苏省美丽花园示范点、江苏省人居环境范例奖等。2021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31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33628元。近年来,茅山村村紧紧围绕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目标,对照《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命名管理办法》确定的标准和要求,高度重视创建工作不断推进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不断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
发挥“政治”统领作用,夯实基层党建基础
一是坚持村党总支统筹,丰富和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村总支成员带头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理念,村支书牵头抓总,新模式试点工作专人负责。在试点、总结的多次反复中,丰富和完善村委领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二是明确职能定位,发挥党建引领。村党总支在治理中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切实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定位上来,转移到做好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工作上来,转移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公共环境上来。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探索“贴得紧、行得通、效果实”的党建新模式,不断夯实党建基础推动发展。三是持续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建设,常态长效做好群众工作。村“两委”成员制定常态联系群众全覆盖方案,加强对贫困人口、低保对象、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特困人员等人群的关爱服务,持续保持干群良性互动。四是扎实开展党建活动,发挥支部作用。按要求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结合“三会一课”、“统一活动日”等进行慰问困难党员、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活动,进一步将党建工作放到全村发展的格局中去推动、去实现,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发挥“自治”基础作用,激发基层社会活力
一是积极践行“四议两公开”,强化民主决策。在美丽乡村、为民服务工程建设等议事上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和党员干部的作用,把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党内基层民主与农民主人翁地位融为一体,实现了党的领导、发扬民主和依法办事的有机统一。二是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提升村履约践诺意识和水平。规范和完善村规民约的制定程序、主要内容等,形成具有依法保障、自我约束且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茅山村村规民约于2020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村规民约。三是建成“喜事堂”自然村全覆盖。根据村规民约,突出村民自治,落实协商议事机制,建立报告备案制度,并就喜事规格、安全等相关事项签订承诺书。自从喜事堂开展移风易俗以来,群众观念更新了,借力乡村振兴,吹来了勤俭节约、时尚和美、传统优良、和谐文明的新风。“喜事堂”的建立是茅山村在推行文明新风尚、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缩影。四是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联系群众、团结群众、组织群众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作用。以“邻里守望”为主题,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残疾人等为重点服务对象,开展物资帮扶、生活照料、心理慰藉、结对帮扶等多种志愿服务活动。
发挥“法治”保障作用,推进基层依法治理
一是打响联动宣传效应,丰富群众学法渠道。利用文明治理服务工作站、乡村振兴检察工作站等平台,主动对接区检察院、街道派出所、司法所等部门深入开展法律服务、普法宣传、治安防范、反诈宣传、扫黑除恶专题讲座。工作站自揭牌启动以来,开展防诈骗宣传9次,宪法宣传5次,学雷锋活动宣传1次,不断拓宽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提高村民网络安全意识,让村民真正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体、乡村振兴的受益者。二是以阵地建设为重点,打造“生态法治·品质茅山”特色品牌。今年以来,茅山村积极探索群众议事工作,对法治文化广场进行提档升级,修建了“援法议事长廊”,设立全省首家乡村振兴茅山议事堂,召开“八仙桌议事会”,有效畅通村民说事、议事、办事渠道。同时与江苏丰典律师事务所签订乡村振兴法治共建协议,建设“议事超市”,超市里出售的是为群众提供覆盖法律咨询、调解、心理咨询等多项服务产品,任由群众“按需选购”。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村级治理新格局。三是着力推进“法律明白人”、“学法用法示范户”培育工作。对法律明白人进行定期培训,完成公示挂牌,配备统一的服务马甲,为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提供基层法治人才保障,让“法律明白人”真正成为建设法治乡村的带头人。引导学法用法示范户积极投身乡村治理和乡村建设,推动全村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纠纷靠法”的良法善治氛围。四是做实服务机制,巧用法律顾问助推乡村建设。构建法律顾问与村委的工作衔接,确保村委各项法律服务工作信息化、规范化。着重抓好涉及老年人、未成年人、妇女、新居民等困难群众的法律援助,努力实现依法应援尽援。加大对“一村一法律顾问”、“遇8有约”等工作的宣传力度,畅通法律服务渠道,拓展法律服务的覆盖面,增强群众“有问题找法律顾问”的意识,切实为群众提供“点对点”、“专业化”、“个性化”的法律服务。
发挥“德治”内化作用,促进基层和谐稳定
一是丰富道德宣讲形式,大力培育文明新风。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平台,宣传党的思想政策、传递文明风尚。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融入文明公约、村规民约、家规家训。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新建见义勇为广场,建立机制褒奖乡里德行善事。二是积极开展“德润亭”建设全覆盖,亭内悬挂着写有茅山村好人好事的宣传牌,通过传承好家风好家训的先进家庭典型等,发挥典型引领和示范作用,弘扬孝老爱亲、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等中华传统美德。村规民约、诚信文化、传统美德、家风家训等生动形象的文化板以强势之姿进入眼球,让村民留存于脑海。一幅幅“活教材”不仅成为茅山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而且成为传播文明的窗口、教育村民的阵地,形象的展现了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气息和乡村的良好风貌。
发挥“智治”支撑作用,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一是致力于高校引智,2018年7月茅山村携手清华大学等知名学府,在村内高岗自然村建立起江苏首家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实行“校园+田园”乡村振兴实践新模式,探索乡村振兴的新路径。2021年7月17日,清华—高淳校地合作乡村振兴时间展示暨高岗村开村仪式举行。截至目前,已有1000人次10余所国内外高校学生在高岗村开展20余批次的实践活动,形成超过5万字的实践成果。借助各大高校的师生力量,村中20余栋闲置房屋得到了修缮改造。“小乡村”牵手“大学府”,开辟出乡村振兴高岗模式。除了与高校合作,茅山村厚植崇文重教、鼓励成才的村内氛围。自2013年起,茅山村设立升学奖学金,为所有村内参加高考被录取的重点本科、普通本科的大学生发放2000元升学奖励金,迄今为止已发放12万元。二是积极探索和打造“网格+警格+N”的联动治理模式,于2020年建设打造茅山村综治中心,将综治、警务、行政执法、安全生产等原有业务网格,整合形成6个全要素网格,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村(居)不漏户、户不漏人”的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采用党建引领、联动融合、科技支撑、能力建设、三治并举等“五位一体”模式建设建强网格,努力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设置了网格服务、便民接待、纠纷调处、视频巡查、心理咨询等不同岗位,按照“中心先期受理、分类分流办理”的服务模式,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形成全覆盖、全天候、零距离的服务格局,着力提升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力。三是加强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建设,联合建发集团扩展苏圣小程序,整合线上信息资源和线下实体资源,带动农产品销售,增加农民收入。
发挥“美治”提升作用,培育建设乡愁文化
积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大力推进“四清一治一改”工作,集中整治农村“脏、乱、差”,科学实施“雨污分流、改厕、污水处理、禽畜养殖废弃物利用”等,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同时积极强化村内河塘管理,明确管护责任主体,巩固维护疏浚成果。加强河道巡查、养护、保洁,消除管护死角;将巡河工作常态化,对村内河塘进行日常保洁,确保河畅、水清、岸绿、景美。茅山村坚持党建引领,以全面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和打造特色产业为突破口,厚植绿色发展底色,为乡村振兴开辟新路径,让村民捧稳“致富碗”,实现“发展绿”。目前已创成胡家坝、下城、高岗3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8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下一步,茅山村将以此调研为契机,继续按照省市区要求,持续实践“1+6+N”社会治理新模式,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新举措,做实法治乡村建设这篇大文章,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为茅山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