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泉山区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充分发挥法治宣传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以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为重点,以提高普法的针对性、实效性为工作着力点,全面落实普法责任制,积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普法体系,实现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深度融合,为法治泉山建设营造浓厚氛围。
一、优化“法景融合”文化阵地
弘扬好人文化,推进德法融合。在基层法治文化阵地设立“好人园”,以敬业奉献、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孝老爱亲、诚实诚信等好人模范典型为代表的人物事迹简介进驻湖滨、奎山等街道法治文化宣传阵地,实现了法治宣传教育与弘扬传统美德的充分融合,增添了法治文化阵地的内涵和精神魅力。巧用口袋公园,打造“小而精”普法阵地。充分发挥城市“口袋公园”作用,结合老旧小区、商业街区、停车场等更新改造,精心打造了一批“小而精、微而巧、近而便”的“口袋法治公园”, 例如,在恒盛广场商业街打造全市首个扫黑除恶主题街区,在泰山街道建成双拥主题法治公园,在和平街道建成反诈主题公园,实现人民群众推门见法、出门学法,有效激发了基层法治文化活力。借力党建引领,拓展商圈法治阵地。发挥党建同心圆作用,借力“红色驿站”开辟“普法小站”。先后段庄街道万科淮海天地商圈党群服务中心、翟山街道南部商圈党群服务中心等开展共建,在楼宇商圈组织了系列普法活动,实现党建工作与法治宣传教育深度融合、发展共赢。
二、促进“普法+非遗”深度融合
聚焦机制创新,实现非遗普法常态化。依托街道文化站、社区广场等阵地打造的“非遗普法大集”“法治文化节”已成为市民期待的法治文化盛宴,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法律顾问联合登场,通过活态展演、互动体验等形式普及法律知识。同时,在区文旅局非遗展示馆设立的法治文化专区,运用“线上直播+线下体验”双线模式,让群众既能云端“打卡”法治非遗作品,又可现场观摩参与法治非遗作品制作,实现法治宣传365天不断档。深挖地域文化富矿,创新打造“一非遗一主题”特色普法品牌。巧手剪裁的“反诈警示”剪纸、针脚细密的“法治金句”香包、声情并茂的《宪法颂》《向反家暴说不》等琴书表演均化身“法治宣传员”,让抽象法律条文变得可观可感、可触可及,实现普法宣传从“说教式”向“沉浸式”转变。激发全民参与活力,构建“群众主导、社会协同”的普法新格局。在“法治面塑大赛”现场,社区王阿姨捏制的“民法典天平”栩栩如生,参加活动不仅学了手艺,更明白了办事要依法、遇事要找法。各中小学开展的法治剪纸展览吸引上千名师生参与创作,孩子们在剪纸过程中种下法治信仰的种子。联合文旅企业开发的法治书签、普法泥塑等文创产品,通过景区、商超走进千家万户,构建起“人人都是创作者、处处可见法治景”的生动局面。
三、融入“发展大局”彰显法治担当
进行法治充电,赋能依法行政。持续推进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制定印发《泉山区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每年制定政府常务会议学法计划,开展“泉山法治大讲堂”领导干部法治建设能力提升专题讲座4期,切实为领导干部依法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创新法治宣传,助力基层依法治理。借助“法润泉山资讯”等平台,邀请辖区律师拍摄20个“泉民说法”普法短视频,视频围绕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问题进行深入解析,供村社区等基层组织在处理矛盾纠纷时参考借鉴,助力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和基层依法治理水平。开展普法润企,优化营商环境。常态化开展普法润企行动,组织律师、普法志愿者深入企业开展“法律进企业”活动,通过举办法律讲座、提供政策法律咨询等形式,向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职工宣传民营经济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帮助企业防范法律风险,提高依法经营管理水平,年均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10次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