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宁县司法局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关于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的部署要求,以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为突破口,聚焦队伍、阵地、服务三大核心环节,通过“三聚力”系统施策,全面夯实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根基,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法治屏障。
一是聚力队伍建设,锻造基层法治“主力军”。强化政治引领,筑牢思想根基。统筹制定全县司法所“每周一学习、每月一研讨”学习制度,聚焦习近平法治思想、社区矫正法、人民调解法等内容,由局机关业务科室牵头领学,每月围绕“农村宅基地纠纷调解”“社区矫正对象管理”等基层痛点开展专题研讨,累计组织集中学习12次、专题研讨5次,确保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始终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同频共振。依托“三官一律”资源,针对性开展定制化培训,邀请法院民事庭、律所、公安局等单位业务骨干,通过“案例拆解+模拟演练”模式精讲纠纷调解技巧、社区矫正规范等内容;组织各镇(街道)司法所工作人员跨区域交流学习“档案规范化管理”“安置帮教跟踪”等先进经验,累计开展业务培训10场,覆盖200余人次,基层工作人员调解成功率提升15%,社区矫正档案规范率达100%。在全县范围内统筹选拔村(居)干部、退休政法干警、优秀志愿者,经资格审核、法律测试、实操考核,组建“法律明白人”队伍,协助开展矛盾排查、普法宣传、社区矫正走访等工作,累计协助排查纠纷96起、参与走访48人次,有效延伸法治服务触角。
二是聚力阵地打造,夯实基层治理“主阵地”。指导各镇(街道)司法所整合现有办公空间,统一划分“调解服务区、普法宣传区、社区矫正管理区”三大功能区,配齐专业调解设备、法治宣传展板、智能档案柜等设施;在镇文化广场、村(居)活动中心统筹打造“法治文化长廊”“普法角”,明确建设标准与内容更新频次,目前全县已建成固定法治宣传阵地18处,形成“镇有示范阵地、村有服务站点”的覆盖格局。牵头搭建“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平台,推动专职调解员、法律顾问入驻,建立“群众诉求当场接、矛盾纠纷就地调”工作机制,针对劳资、邻里等高频纠纷组建专项调解小组,已累计化解纠纷32起,调解成功率达98%,有效避免矛盾升级。推动司法所与村(居)委会、公安派出所、民政办等基层单位建立“法治联动机制”,在每个村(居)设立“法治服务站”,由司法所工作人员、村法律顾问、治安调解员组成“三人服务小组”,每周固定1天开展“法治坐诊”,聚焦婚姻家庭、土地流转、赡养抚养等群众关切问题提供“一对一”法律咨询,共解答法律问题120余件,精准提升基层法治服务水平,有效打通法治服务“最后一公里”。
三是聚力服务优化,搭建便民利民“连心桥”。联合民政、人社、医保等部门,在司法所设立“民生事项法治协办窗口”,为群众提供社保办理、婚姻登记、医疗报销等民生事项的法律指导,累计协办民生事项60余件;针对青少年、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开展“定制化普法”活动,在学校开设“法治小课堂”,讲解未成年人保护、预防校园欺凌等内容,累计授课30余节。联合县网格中心、镇(街道)综治办,在每个网格设立“法治网格点”,由网格长、司法所包片干部、村法律顾问组成“网格法治服务组”,通过网格日常巡查收集群众法治诉求,建立“诉求台账”并实行“一对一”跟踪办理;针对网格内常见的物业纠纷、家庭矛盾等问题,开展“网格法治小课堂”,用方言讲解相关法律知识,累计开展网格普法活动40余场,覆盖群众2000余人次。依托“睢宁司法”微信公众号、“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及镇(街道)政务服务网,搭建“线上法治服务矩阵”,推出“法治服务上门+远程协助”组合模式,通过视频连线指导群众完成线上操作或上门提供遗嘱见证、赡养协议签订等服务,累计办理线上法治事项150余件(含远程协助服务40余件),有效解决群众“跑腿难”“不会办”问题,显著提升法治服务温度与可及性。
(睢宁县司法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