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了调解员的耐心,这笔钱终于有着落了!”2月的一个下午,内蒙古包头市昆都仑区人民法院调解室内,挖掘机车主老张紧握着调解协议,语气中带着释然。坐在他对面的承包商老屈也长舒一口气:“工程款一到,我一定按约定还上。”
这起纠纷的化解,离不开法官与政协特邀调解员尚宇和聂亚苗的努力。当这起租赁合同纠纷案被移交至昆区人民法院诉调中心时,大家就意识到,这不仅是数字的争执,更是信任的裂痕。
2023年,老屈与合伙人承包了某村巷道恢复工程,租赁老张的挖掘机施工26.5天。按每天1000元计算,租金合计26500元。施工期间,老屈支付了13800元,剩余12700元迟迟未结。2024年7月,老张上门催款,老屈写下欠条,但此后仅偿还7100元,余款5600元拖至年底仍无下文。
“我不是赖账的人!”调解初期,老屈急得直拍桌子。原来,工程验收后,发包方以资金周转为由拖欠款项,他多次催要未果。而老张同样委屈:“我既是司机又是车主,家里都指望着这点钱。”
2月21日的面对面调解却再生波折。老张又突然提出:“律师费2000元得由老屈承担。”老屈顿时涨红了脸:“我都答应还本金了,这额外费用凭什么?”眼看气氛剑拔弩张,聂亚苗急忙制止:“都先别急,咱们今天一定把事儿捋明白。”
“光讲法条解不开死结,得把两边的难处摊开来。”尚宇和聂亚苗分头动。“老屈,你看这费用单据,张师傅这两个月连家用都快续不上了。”聂亚苗把资料推过去。尚宇则在另一旁劝老张:“他要是真撂挑子跑路,官司拖上一年半载,你家的情况等得起吗?”沉默了一会儿,老屈突然松口:“律师费我认了行不?”老张抿了抿嘴:“都不容易,我同意分期还款了,就当我交个朋友。”
最终协议定格在:5600元欠款加2000元律师费,分五期偿还。首笔1600元在3月25日前支付,剩余6000元从4月起每月还1500元。法官同步审核协议条款,组织开展司法确认,签字时,老屈特意加了一句:“若工程款提前到账,我一次性结清。”
“机械冷冰冰,调解有温度。”法官翻着案卷感慨。这起标的不大的纠纷里,既有对契约精神的坚守,更需体察现实困顿的胸怀。当法官与政协委员合力拧开“信任锈锁”,冰冷的数字终化作了有温度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