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洪泽湖畔波光粼粼,岸边的油菜花开得正盛,春风拂面,好不惬意。这天,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东双沟镇安乐村传来轰隆一声,周华和沈明两家房屋交界处的一堵院墙被推倒了,两家的排水和通行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感谢严法官,这下路也通了,排水也畅了,我们的气也顺了!”近日,这起因排水和通行问题而引发的相邻权纠纷案件成功化解,多年“怨邻”终和解。
邻里纠纷引发诉讼
原告周华与被告沈明是同村同组村民,两家东西毗邻而居,本来和睦相处,后因排水问题引发纠纷,最近又因沈明家新建院墙的问题闹得不可开交。
起初建房时,出于对房屋结构的考虑,周华家将自家排水管设置在了两家房屋中间一条巷道中,导致污水顺着排水管流入到沈明家的后院。后沈明趁周华一家外出打工,直接在两家房屋中间的巷道加盖了一堵院墙。
天气不好的时候,雨水、雪水直接堆积在周华家墙角。都说水滴石穿,多年的雨水侵蚀,使得周华家东侧墙面出现钢筋裸露、较大面积墙皮脱落、墙面发霉等情况,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
双方时常为排水及通行问题发生争吵,当地村委会介入调和,但全都无果而终,周华无奈,诉至法院。
现场勘查剖析矛盾
“双方当事人都是左右邻居,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事情虽小,处理不好,有可能再次激化双方矛盾。”看着双方厚厚的证据材料,淮安市洪泽区人民法院东双沟人民法庭庭长严银感觉这个案子是个不好啃的“硬骨头”。
为切实解决纠纷,严银决定到双方家中实地勘查,并邀请村干部到场共同参与调解。
“就因为他家这个排水管,我家后院成了‘污水池’!”沈明指着两家之间那不足一米宽的巷道,情绪激动。
而周华也有苦衷:“他们加盖这堵墙后,下雨天雨水全往我家墙上冲,现在墙都烂了!”说着,他扒开墙角的杂草,露出斑驳脱落的墙面。
严银蹲在狭窄的巷道里,卷尺拉了一遍又一遍,“北边1.2米,中间0.9米,南边0.8米……”他眉头越皱越紧,突然指着墙根一处新旧不一的砖缝:“这是不是后来砌的?”
“严法官好眼力!”村支书老罗一拍大腿,“这就是当年埋下的‘祸根’啊,几年前沈明家扩建时偷偷往外挪了半尺,为这事两家没少争吵。”围观的村民纷纷点头,七嘴八舌地补充着这些年的纠纷细节。
双方当事人对界线如何确定互不退让,也对乡镇土地主管部门的测绘打点记录持有异议。
“这起相邻权纠纷不只是拆墙、改水管那么简单,核心问题涉及宅基地界线的确认、邻里关系的修复以及法律效果的实现。”严银意识到,简单判决只能解决表面问题,想要修复破碎的邻里关系,还得从根源入手。
破除“心墙”冰释前嫌
“法律是严肃的,但人心是温暖的。法律是为了保护大家的合法权益,而不是让邻里之间成为仇人。如果双方都能各退一步,我们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严银对双方说道。
两位当事人渐渐松动了态度。严银趁热打铁,联合村干部展开“背对背”调解。
“相邻权利有边界,互谅互让是根本。古人尚知各让三尺,我们新时代乡里乡亲更应互谅互让啊。”调解现场,严银以“六尺巷”典故为引,耐心地对双方进行调解,并提出“在确定好双方宅基地的东西分界后,其他部位共同维持现状”的建议。
“要不,咱也学学古人各让三尺?”周华试探着说。沈明搓着粗糙的手,沉默半晌后点点头:“墙我可以拆,但水管……”
严银立刻接话:“周华也答应改道,对吧?”见周华重重点头,两人相视一笑。
“超出地界的部分就算了,墙拆了就行。”
“你家东侧墙面的维修费用我来承担!”
在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后,当天沈明就找了工人,在法院和村委会的见证下,顺利拆除了院墙。
至此,两家持续十来年的矛盾,在不到六个小时的调解后成功化解了。
“尽管舟车劳顿,但心里却热乎乎的,尤其是回想起最后他们开心的笑容,我就感觉一切付出都值得。”回程的车上,严银悬着的一颗心总算放下了,车窗外,洪泽湖畔的晚霞如火,映红了每个人的笑脸。远处,周华和沈明两家人正凑在一起,商量着怎么重新规划这条“新巷道”。
(文中周华、沈明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