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院网讯(王希玉 潘辉)“谢谢法官和调解员,我真没想到这钱还能要回来了。”近日,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人民法院依托“先行调解”机制,仅用半天时间,便成功化解一起没有书面借据的借贷纠纷案件,不仅帮当事人要回了欠款,更让原本“剑拔弩张”的多年好友握手言和,生动践行了司法为民的初心。
2020年至2022年间,刘某以生意周转为由,多次向好友陈某借款,累计金额达11万余元。碍于情面,陈某未要求刘某出具借条。然而,借款后刘某迟迟未还。陈某多次催要无果,无奈之下将刘某诉至聊城市东昌府区人民法院。
案件受理后,面对“无欠条”的特殊情况,该院法官毛英民仔细审查原告陈某提交的催款记录、被告刘某还款承诺及证人证言等证据,在排除虚假诉讼的可能后,积极引导当事人双方进行调解;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指导调解员吴晓敏立即启动“先行调解”程序。
调解当天下午,吴晓敏迅速介入。考虑到当事人双方曾是多年好友,她以“修复情谊”为切入点,开展调解工作。起初,双方当事人情绪激动,各执一词。陈某痛感对方“忘恩负义”,言语间充满着愤怒与失望;刘某则大倒苦水,诉说生意失败后的困境,表示无力一次性偿还。
面对僵局,吴晓敏耐心倾听当事人双方的诉求,从法律规定、诚实守信、人情事理等多个角度,深入浅出地分析利弊,积极寻找双方当事人利益的平衡点。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耐心疏导,双方态度逐渐缓和。最终,历经3个小时的调解,双方成功达成协议:刘某承诺在2027年4月30日前分期偿还全部借款本金,并支付合理利息。协议签订那一刻,双方紧绷的神情终于舒展,握手言和,重拾昔日情谊。
据了解,此案是该院深化多元解纷机制、推广运用“先行调解”的一个缩影。“先行调解”以其灵活、高效的特点,在该案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它不仅快速解决了纠纷,更有效修复了社会关系,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该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发挥“先行调解”的制度优势,以“昌心调”品牌为抓手,以实质性化解为目标,做实做细解纷工作,着力提高人民群众对“先行调解”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努力做到及时将矛盾纠纷妥处在当下、化解在审前,实现案结事了、定分止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