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系统观念 立足群众需要 推动实现法治宣传供给最优配置
南京市司法局
2021-03-04 14:31:00  来源:法润江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普法工作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新形势新要求,以及疫情防控带来的新变化,倒逼法治宣传工作摈弃旧思维,调优航向、创新方法、提质增效。

一是突出“时代感”。紧扣国家大政方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开展工作,推动法治宣传教育“更加应景”。围绕“长江大保护”国家战略,打造水法文化园、“聚焦长江”水法治宣传园地、秦淮河水法治文化广场等“沿江”“沿河”法治文化阵地带,其中“聚焦长江”水法治宣传园地入选省第二批大运河法治文化长廊品牌项目,并荣获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实现了我市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零的突破”。积极推进民法典宣传教育,市政府出台《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意见》,从高校、法院、律师协会抽调优秀法学专家和优秀法律工作者成立民法典专家宣讲团,在“学习强国”南京学习平台发布“法典相伴”微视频71期,平均每期点击量超万次。

二是增加“影响力”。拓宽本地普法品牌的传播渠道和受众范围,推动法治宣传教育“更具人气”。中建安装公司召集全国15家子公司在宁开展专场学法活动,塑造总部企业“以母带子”“以老带新”的学法样板。创新普法活动“二次利用”,举办“宪法伴我成长”快闪活动,活动视频通过新华网、“学习强国”等50家新闻媒体(其中中央媒体6家)二次传播,总发稿量超100篇,浏览量达389万人次。拉近普法与网民之间距离,“百灵鸟”南京市互联网法律法规知识大赛线上比赛受到网民追捧,微博阅读量达240万。2020年,《人民日报》《法治日报》《新华日报》、“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刊载我市相关新闻报道929篇。

三是提升“融合度”。将法治元素与南京地方文化、传统艺术、区域特色有机结合,推动法治宣传教育“更有张力”。深度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在民国大律师、爱国民主人士王炳钧故居打造南京镜见律师博物馆,与52家机关、学校、企业签订共建协议,成为全市“网红”普法阵地,时任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敬华,省检察院检察长刘华等领导莅临指导。注重挖掘传统艺术资源,将民法典、疫情防控等元素植入书法、农民画、白局等艺术体裁之中,相关成果被央视新闻频道报道。统筹乡土文化资源,在六合冶山等地出新改造过程中融入法治元素,打造法治文化特色小镇,让群众在日常休闲之余学习法律知识、陶冶法治情操。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激发群众需求、满足群众需要直接决定着普法工作的成败。以往尽管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宣传手段的“单一化”、工作组织的“碎片化”、运作模式的“封闭化”现象依然存在。法治宣传供给能力的不足和与服务需求的错位制约着普法工作深入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坚持系统观念”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五项原则之一。推进新时期法治宣传教育转型升级,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不断追求供给的最优配置,让法治文化更有魅力、更加协调、更具朝气,全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要。

一是坚持前瞻性,提升法治文化的“引力”。要让干部群众学法用法触手可及,就需要将法治宣传供给与群众需求、现代传媒和城市空间深度结合。要立足群众需求,借助大数据、云平台等手段收集分析群众对于普法工作的反馈,以“智慧普法”增强法治文化的覆盖面和渗透力。要立足传媒前沿,以参与部、厅普法微视频、动漫微电影征集评比为契机,通过亲民IP形象、原创视频、直播带货等形式,创作一批法治文化精品力作。要立足远景规划,将法治元素融入城市公共空间,纳入城乡建设规划设计,在长江干流岸线利用、老旧小区改造、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中提前介入,破解特大城市普法阵地“立足难”的问题。目前,我们将全市各类普法阵地按照分布区域、阵地类型、宣传主题、建成时间等进行了梳理,并将对照梳理情况,对相对薄弱的区进行重点攻坚。

二是坚持协同性,凝聚普法工作的“合力”。增强协同性的关键,就是要切实履行法治宣传教育领导小组和法宣办的职责,抓好“谁立法谁普法”“谁执法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责任制落实。今年年初,我们就根据“七五”普法检查情况,对法治宣传教育领导小组进行调整,将成员单位扩大至49家;对全市法治宣传教育重点单位“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清单进行动态更新,新增了16家重点单位。在此基础上,落实省《“谁执法谁普法”履职评议实施办法》,探索建立“三单一书”制度,推动普法责任体系健全完善。对既有普法品牌“金陵法治惠民大讲堂”提档升级,锚定普法“七进”,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普法需求,整合各区、各部门普法资源,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提供“订单式”上门服务,并将精剪后的音、视频通过抖音、快手、喜马拉雅等平台进行“二次传播”,推动其成为串联各类法治主题的主战平台。

三是坚持开放性,调动社会资源的“活力”。文化的活力源自群众,法治宣传的潜力来源于社会。进一步完善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对接户外大屏、工地围挡、地铁灯箱等媒介资源,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的重要版面、重要时段制作刊播普法公益广告,让群众抬头可见、驻足可观,推动法治文化立体化展示、全方位覆盖。建立统一的普法志愿者队伍,加强各级普法讲师团建设,推动学法中心户和法律明白人纳入普法志愿者管理,规范和保障其志愿行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企业赞助等形式,做精“诚明书院 德法共建”“少年法学院”“伍大姐工作室”等品牌项目,创新发展新型法治文化业态、文化供给模式,吸引更多专家学者和名流贤达参与法治宣传教育事业。

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聚焦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提升法治宣传供给能力方面做出更多探索,着力将“想法”变成“做法”,把“设计”变成“施工”,把“期望”变成“实效”,推动南京普法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编辑:任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