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昆山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以培育全民法治信仰为目标,在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方面积极实践探索,法治文化逐步成为推动昆山高质量发展的硬名片和软实力。
一、健全机制谋发展,推动法治文化建设争当表率
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导实施、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法治昆山新形象进一步彰显。一是加强统筹规划。将法治文化建设纳入法治昆山建设总体规划,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五年来累计投入普法专项经费7500余万元。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守法普法协调小组、市法治宣传教育领导小组印发《昆山市关于深化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为法治文化建设规划宏伟蓝图。二是加强协调联动。建立法治文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条块结合、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1+55+N”法治文化建设格局。紧扣“12·4”国家宪法日、法律颁布日等节点,多部门联动开展法治文艺演出、万人学法、部门开放体验日,让法治文化走到群众身边。建立“以案释法”典型案例库,发挥全国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作用,将立法、执法、司法过程变成普法过程。三是加强社会参与。坚持“政府搭台、群众唱戏”,发挥广大法学研究人员、法律服务队伍、文化工作者、社会组织、普法志愿者积极性和创造性。聘请全国人大代表段俊、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陈惠芬等30 名“尚法大使”,培育乐融融法律服务中心等普法社会组织,吸纳法制网影视中心、上海大学等合作伙伴文化创意,深入宣传和弘扬法治文化。
二、涵养底蕴续传承,推动法治文化建设争做示范
大力推进法治文化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地方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发展,争做法治文化建设“领头羊”。一是地域风格“浓”。擦亮“江南第一水乡”“昆曲发源地”城市名片,将水乡文化、地方戏曲等特色元素融入法治文化建设,打造一批传承文化精髓、绿色生态环保的法治文化阵地聚集区。在周庄、锦溪等江南古镇设立旅游巡回法庭、法官工作室、纸箱王创意园等,开展启发式普法、互动式说法、体验式学法新模式。二是历史底蕴“深”。深挖顾炎武、朱柏庐等本地先贤法治思想,将“责文化”“和文化”“廉文化”融入法治文化建设,使传统文化成为涵养法治文化的重要源泉。实施好家风好家训“昆山人家”工程,组织中小学生编演《朱子家训》情景剧,邀请顾炎武传人讲授德法思想。将顾炎武法治思想元素融入千灯镇炎武小学、法治文化公园的风貌规划,发挥传统文化深厚的道德感召力。三是时代特点“明”。打造全省首个以地方发展经验诠释宪法精神的宪法广场,获评第七批“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承办全国第三届“我与宪法”微视频征集活动评奖颁奖仪式,作品《昆山一家人》荣获一等奖。升级全面依法治市教育场馆,荣获苏州市“关爱民生法治行”优秀项目。以《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条例》出台为契机,打造两岸法治文化交流平台。在沪士电子、科森科技、富士康等企业建立公共法律服务站点,推进法治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
三、凝心聚力促实效,推动法治文化建设走在前列
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引领、熏陶作用,注重创新创优,着力打造全省法治文化创作研发基地。一是推动法治文化融入群众生活。从近万名大学生中征集 “尚法昆山”普法品牌,连续举办九届法治文化艺术节,推出“法治朗读”“法治文艺区镇行”等90余项专题活动。在海峡两岸(昆山)马拉松赛、徒步大会等全民运动中植入“尚法”标识,开辟法治宣传新路径,获央视新闻报道。成立法治文化研创中心,创作背包、书签、雨伞等便民法宣产品,让法治元素融入群众生活方方面面。针对流动人口占比超2/3的情况,推出“三微一网”新媒体智慧普法模式,被司法部长篇刊发。二是推动法治文化阵地随处可见。将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法治文化创作基地、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三同步”建设,实现市、区镇、村(社区)三级法治文化阵地全覆盖。先后创建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6个、苏州市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29个。各普法成员单位合力打造安全生产、交通运输、生态修复等专业普法阵地。以宪法广场智慧景区互动程序为依托,在线研发普法阵地云平台,绘制全市法治地图。三是推动法治文化精品繁荣创作。完善作品评选奖励机制,制定《昆山市法治文艺奖励办法》,累计发放奖励资金200余万。每年组织法治文化作品征集,引导春风法治艺术团、金澄锡剧团、新青年歌舞团等研创特色法治文艺作品267件。在全国首开运用微电影开展普法教育先河,连续举办八届法治微电影创作大赛,拍摄原创微电影(视频)301部,形成国内最大的法治微电影作品库,打造全民互动的法治文化盛宴。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八五”普法启动之年。昆山将坚持需求导向、传承创新,持续打响“尚法昆山”法治文化品牌,为深化“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新使命,奋力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再作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