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法治清音和鸣美音自在
2025-08-25 10:18:00  来源:法润江苏

创成“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也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级市;法治建设满意度连续5年位居全省前列、常州第一,公众安全感稳居全省第一方阵;“百姓议事堂”打响基层普治并举品牌,中央、省级媒体高度关注……山水织锦,法润溧阳。“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溧阳市坚持科学谋划、系统实施,以高水平法治宣传教育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风尚,司法部、省人大常委会先后来溧调研“八五”普法工作都给予了充分肯定。

01优化机制,齐抓共管格局更加坚实

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政协参与,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普法工作格局进一步巩固。

一是加强系统谋划。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普法工作,党政主要负责人严格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把普法纳入“十四五”规划和全面依法治市重要内容,出台普法规划和实施纲要。市委常委会坚持每年学法不少于4次,市人大常委会作出普法决议、定期听取普法情况汇报,市政府常务会议坚持每年学法不少于2次,市政协开展法治文化建设视察。

二是实施清单管理。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守法普法协调小组充分发挥协调指导督促检查职能,建立普法责任清单、重要工作提示单、重点任务督办单和普法责任评价书“三单一书”制度,开展“以案释法”典型案例征集发布活动,推动普法渗透到执法办案、管理服务全过程。

三是强化督察措施。开展年度普法责任制工作交流,全市54家市级机关(单位)参加现场述职会,实现普法责任制的量化、细化和精准化。建立法治观察员队伍,参与法治督察活动,开展法治调研,引导传播法治正能量。

02主动融入,服务发展大局更加有力

主动对接“品质城市”发展战略,推动法律服务向产业项目、民生福祉等重点领域集聚。

一是法治赋能绿色发展。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法治框架,构建完善的环保联合执法体系,确保行政执法与公安、检察、法院、纪监委等部门之间紧密协作、互相支援,以高效、迅速的方式处理涉及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常州市天目湖保护条例》是江苏省首次对县级饮用水源地实施立法保护,溧阳市对该条例进行了立法后评估,推动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

二是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开展“法治化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专项普法行动”,搭建“锂享小镇法律服务站”,累计为园区130余家企业开展法治体检服务,化解法律风险点80多个。开展企业“法治大讲堂”活动,为500余家重点企业负责人充电赋能。建立企业普法讲师团,聚焦“2+2+X”产业集群,编制普法课题清单,主动走访对接“链上企业”,开展法治专题讲座140余场次。市法院“诉讼保”业务入选第五届“新华信用杯”全国优秀信用案例,系全国法院系统唯一入选案例。

三是构建“法治+文旅”普法新格局。立足本地山水资源禀赋,将《常州市天目湖保护条例》宣传融入5A景区,将法治文化阵地建设融入庆丰村、龙峰村、百家塘村等乡村旅游重点村。开展“旅游研学+普法宣传”活动,建成生态创新展示馆、宅基地改革展示馆。推行“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溧阳市获评2024年度全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争先进位县。

03创新载体,法治文化品牌更加响亮

聚焦“法润溧阳”普法IP品牌建设,突出资源融合共享,建设了融“报、网、端、微、屏”于一体的全媒体普法传播网络。

一是推出系列文化融合产品。结合法治文化和本土文化创新推出一系列实体作品,实现“法治溧阳”“观山笃笃吉祥物”形象为代表的法治文化轻量化、立体化、全覆盖传播。原创法治微电影、动漫180余部,其中,市税务局创作的青少年普法视频《税务号上学税收》获评全国第三届“税官进校园、进课堂讲税法”三等奖、市司法局创作的《孟郊断案》系列动漫获评平安常州“三微”大赛暨优秀政法文化作品微动漫类“特等奖”。充分挖掘地域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源头活水”,组织“非遗法韵”作品巡展,以非遗之美传播法治文化。

二是实施智慧普法阵地工程。创新普法主体单位媒体“公开述法”模式,打造了《1205时光》《剧说人社》《法治大讲堂》等一批品牌普法栏目,每月播出《我执法 我普法》节目,现已播出28期,每期收听收看均超3万人次。每周三在《溧阳日报》开设“法润溧阳”专版,已刊登110期。

三是广泛开展主题普法活动。坚持把学习宣传宪法摆在重要位置,每年开展“12·4”国家宪法日集中宣传活动,推动宪法进机关、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网络。积极开展“民法典宣传月”“安全生产月”“6·5”世界环境日等主题普法活动,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推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四是开发一站式普法体验空间。采取共投、共建、共享模式,通过“一园一部法”方式,建成民法典、青少年学法、税收法治、消防安全等十余个主题法治公园,公安部门成立常州首家防诈体验基地。目前,全市已实现市镇村三级法治宣传阵地全覆盖,建成有一定规模的中心、展馆、公园等法治文化阵地40余个,构建了“半小时法治文化圈”。

04精准滴灌,公民法治素养更加健全

以强化关键群体的法律普及为核心,全力满足群众新期待,推动公民法律素养持续提升。

一是聚焦重点对象。实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重点围绕“国家工作人员、青少年、市场主体、村(居)民”等四类对象开展“尊法赋能”“学法护航”“守法致远”“用法安居”四个专项行动,推广“法治素养基准+权利义务清单+法律风险提示+典型案例发布”的精准普法模式。

二是聚焦关键节点。在企业注册登记和年检时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普法教育,2021年以来,溧阳市共对900余家企业进行法律法规培训,培训人员达5万余人次。连续17年组织以“宪法在我心中”“民法典与生活同行”等为主题的法治文化作品征集活动,激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法兴趣。以春节、国庆等节日为契机,组织法治文艺惠民基层行40余场次,丰富市民群众法治文化生活。

三是聚焦丰富形式。出台《全市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共性综合清单》,列入新任领导干部、执法人员考试的重要内容,并作为公务员初任培训、青干班的重点课程,共有5000余人次参加了培训,2000余人次参加了考核。联动开展普法小记者、延时法课堂等沉浸式学法活动420余场次,普及中小学生9万余人次。市检察院检察长走进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栏目,讲述公益诉讼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05夯实基础,依法治理底色更加鲜明

着眼推动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

一是深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首创“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心治”五治融合基层治理样板,《人民日报》以“村民调处纠纷的草药方”为题整版刊发。放大“百姓议事堂”品牌效应,推广“百议堂+法律明白人+N”的组团模式,“老陈调解室”“兵心调解室”等金牌调解室成为基层协同复合治理的新亮点。推动全市500人以上企业全部建立内部人民调解组织,企业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市人民调解委员会被司法部评为“大排查、早调解、护稳定、迎国庆”专项活动表现突出集体,市医患纠纷调处中心获评“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

二是开展公共法律服务惠民行动。“推进公共法律服务惠民工程”“法律服务惠民保障项目”相继被市第十七届人代会第二次会议、第四次会议列入全市民生实事项目,升级镇(街道)、村两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实现村居法律顾问、远程公证服务和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全覆盖,推出优享服务平台、法律援助、公证服务、法律咨询、法治宣传五项惠老举措。市司法局获评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先进集体,公共法律服务融入溧阳市“五堂一站”建设获评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三是提升社会治理品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大力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古县街道党政领导坚持每个工作日与群众“七点有约”,戴埠镇行政村全面推行“社情民意墙,民声回音壁”。探索“驻队律师”新型执法模式,律师团队参与重大、复杂、疑难执法活动800余次,执法摩擦明显减少。深化“精网微格”“微网格+什户长(楼长)”机制,相关做法获中政委“长安评论”公众号刊载。律师服务“六稳六保”的做法受到司法部主要领导批示肯定。3个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竹箦派出所获评全国“枫桥式公安派出所”、被公安部荣记集体一等功。

编辑: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