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古运河的晨雾轻抚过梁溪区中桥法治文化公园的青砖黛瓦,晨光里,晨练老人凝视着新换的宪法与民法典宣传墙,孩子们在“模拟法庭”体验区里挺直腰板扮演“小法官”——这幅浸润着千年运河文脉的法治生活图景,恰是梁溪区“八五”普法扎根基层、传承创新的鲜活注脚。
自2021年“八五”普法启动以来,梁溪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将法治宣传工作融入社会治理各领域、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通过滴灌普法、靶向治理,让法治精神浸润城市肌理,厚植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法治沃土。五年来,这片流淌着吴地文明基因的土地,正以法治为笔,在古运河畔续写着新时代的普法新篇。
“体系构建”织密法治“责任网”
“八五”普法启动以来,梁溪区精心制定全区“八五”普法规划,每年组织召开守法普法协调小组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法治督察内容。各部门出台具体实施方案,将普法工作融入年度各项工作任务,全区“八五”普法工作有序推进,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实施、人大政协监督、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普法工作格局。
为确保普法“不走过场”,每年严格落实“普法履职评议”机制,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组成评议组,对普法成员单位年度普法实效进行“打分画像”。针对评议中发现的“针对性不强、活动形式单一、创新性不足”等问题,推动各部门建立“动态需求清单—服务项目清单”对接机制,形成了“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常态化督导”的闭环体系。
“精准滴灌”飞入“寻常百姓家”
“以前觉得我们独居老人,哪需要学什么法律,自从和邻居发生漏水纠纷,多亏‘法律明白人’上门来帮我们调解,同时也给我们普法,才知道法律帮助很重要!”扬名街道五星社区的独居老人王阿姨和司法所工作人员的聊天话语,道出了群众对“调普结合”精准普法的认可。
针对不同群体的法治需求,梁溪区实施“分众化”普法策略:在校园,推动“法治副校长”切实履行职责,全区56所中小学校“法治副校长”配备率达100%,学校联合相关部门开展《青少年情绪控制与自我约束》普法“e课堂”、法律知识竞赛、法治书画大赛、法治夏令营等系列活动,指导学生编排法治情景剧、“模拟法庭”等。在社区,每年开展“法治文艺进社区”活动,五年来共计开展300余场社区法治文艺汇演,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真正送到群众家门口;全区着力培育“法律明白人”1500余名,五年来累计帮助社区化解邻里纠纷、婚姻家庭、财产继承等纠纷5.8万余起。在企业,新建交通运输行业法治服务阵地“太运·法治在线”,为交通运输企业提供集中法律服务。面向全区企业开展民营经济促进法、劳动用工管理、商业秘密保护、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解读等各类法治讲座共976次,开展各类普法活动共1522次,覆盖企业2374家次;线上为企业量身打造“元周律”普法短视频,围绕企业经营过程中常见的问题给出法律分析与实务建议,通过新媒体平台定期更新,目前已发布500余集,点击量达150余万。
为让沉浸式普法更有感,线下,在地铁、公交站台及车厢内开展“万屏展播”公益普法活动,利用社区LED屏滚动播放法治动漫视频;线上,打造“清小司”法治直播间,邀请专业律师常驻,针对社会生活热点、不同普法时间节点等开展专题法治直播,此外,“线上+线下”双渠道同步服务的家门口的公益法律服务站——“数字普法体验站”,也在梁溪落地生根。结合本土非遗文化推广活动,精心制作法治非遗系列短片,其中《竹刻留青传法韵》获得司法部官微录用推广;《泥塑时光 法润乡土》获得省司法厅官微录用推广;探索普法与品牌IP深度融合,打造梁溪区普法形象大使——梁小豸系列文创产品和主题普法短片,以陪伴式方式进入群众日常生活。
“普治并举”激活治理“新动能”
近年来,梁溪区将普法与依法治理深度融合,用法治手段破题基层治理,让“办事依法、遇事找法”成为社会共识。
在社区推行“普法+议事”模式,依托“居民议事厅”等平台,让群众在参与小区物业改革、垃圾分类等事务中学习法律知识、践行法治理念。
梁溪区清名桥街道曾因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引发多起纠纷,司法所联合街道相关部门、社区法律顾问,组织居民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相邻权规定,通过“法律宣讲+民主协商”,成功化解多起矛盾纠纷,小区电梯改造工程顺利完成,其工作经验被省、市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
同样被媒体高度关注的还有扬名街道清二社区。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比较多的城中村改造社区,因居民流动人口较多,辖区管理范围分散,导致管理难度比较大,初期,部分社区居民私圈占地现象特别严重,居民群众意见很大。就是这样一个社区,在社区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下,通过“调普结合+援法议事”双管齐下,目前社区里私圈占地现象几乎消失,原有的私圈占地也被群策群力改建成为了小区公共“议事花园”、青少年法治花园、法治健身长廊等,社区“法律明白人”薛华的工作经验也获得了省、市媒体的宣传推广。
这些都是基层依法治理工作中涌现出的优秀案例,收集整理类似案例并改编成微短剧,搬上小屏幕,也是梁溪区普法工作的创新举措之一。根据广益街道真实的涉外调解案例改编创作,全市首部司法行政微短剧《九千美金去哪了?》以流行的小屏叙事方式展现了调解、普法等工作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五年普法路,法治花正开。如今的梁溪区,从校园的宪法晨读到企业的合规经营,从社区的援法议事到小区的安宁和谐,法治已成为全区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站在新起点,梁溪将持续深化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让法治精神更好地融入城市血脉,为促进全区发展、服务保障民生、维护和谐稳定提供坚强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