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精准对接乡村法治需求,近日,“同法同行,法润乡田”普法实践团在扬州市委网信办与扬州大学法学院共同发起的“E法同行”公益计划框架下,深入乡村一线,开展主题为“乡法益行”的普法志愿服务活动。团队聚焦乡村“老”(老年人)、“小”(青少年儿童)、“新业态”(网络营销人员)三大重点群体,将专业的法律知识送到村民家门口,为乡村治理注入强劲的法治动能。
一是聚焦“小”群体:童行护航,激活乡村法治教育新生态。在高邮市、沿湖村等区域,实践团创新推出“儿童讲师团”项目,通过“法治小使者”培养计划,选拔7-12岁留守儿童担任普法先锋。团队精心研发了“法治童话剧”“少年模拟法庭”等沉浸式教育产品,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抽象法条转化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情景体验。目前,已成功培育数十名“小讲师”,他们在同龄人中开展普法活动数十场,有效形成了“孩子带动家庭,家庭辐射社区”的普法涟漪效应。团队充分考虑儿童认知特点,倾力打造“普法课堂”“童话法庭”乃至法治宣传教育领域的“剧本杀”,将专业性与趣味性完美融合,创新了乡村少儿法治教育模式,切实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法律知识普及和法治文化熏陶。
二是赋能“新业态”:数智引领,护航乡村产业转型升级。针对扬州市广陵区湾头镇玉器产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法律痛点,实践团构建了“产业链+法律服务”新模式。在法学院“义工教授”孟咸美老师的专业指导下,团队编制了全国首份《玉器电商法律风险防控指南》。创新性地推出“法律CT扫描”服务,通过生动的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帮助企业精准识别仿冒侵权、虚假宣传、合同陷阱、物流保价、售后争议、古玉鉴定等六大类高频法律风险。团队成员还深入电商产业园,现场开设公益普法“微课堂”,重点宣讲《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涉企网络侵权举报指南》,手把手教授企业在遭遇仿冒性、误导性、谣言性等6大类涉企网络侵权信息时,如何进行有效举报。实践团用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案例做教材,以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方式解读法规条文,让普法如春风化雨,滋润乡村企业经营者心田,为玉器这一传统手工艺产业在数字经济浪潮中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三是守护“老”群体:银龄无忧,筑牢乡村老人权益屏障。面对乡村老龄化加剧与电信网络诈骗高发的叠加风险,实践团在沿湖村和高邮菱塘回族乡试点实施“法律护盾”工程。团队创新设计出“三步防诈工作法”(风险预警-紧急止损-权益维护),在实践中成功阻断诈骗案件数十起,成效显著。志愿者们走村入户,向老年村民发放精心编印的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手册,结合近期发生的典型诈骗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诈骗套路、识别技巧和防范要点,引导老年人树立牢固的法治观念,提升自我保护与依法维权能力。团队在合作乡镇设立了专门的法律援助咨询点,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一对一”贴心法律咨询服务,真正成为他们维权路上的坚强后盾。团队还根据老年群体的普遍关切,将典型案例系统分类,精心设计涵盖电信防诈骗、子女赡养、财产继承等主题的普法讲座和咨询服务,全方位守护乡村老年居民的合法权益。
通过此次深入乡村的“乡法益行”志愿服务,“同法同行 法润乡田”普法实践团足迹遍布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个地级市,累计入户走访200余户家庭,发展壮大至46名专业法律志愿者。团队多层次、有计划地推进乡村法治建设,在提升乡风文明、完善乡村法律服务体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团队的活动及创新模式被交汇点新闻、扬州晚报、扬州发布等省市级媒体平台报道十余次。下一步,“同法同行 法润乡田”普法实践团将持续深化“乡法益行”志愿服务品牌建设,不断总结经验,优化服务模式。团队将把实践所学所获转化为服务乡村的长效机制,积极探索更具创新性、实效性的普法路径,让法治的种子在更广阔的乡村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乡村贡献扬大法律人的青春智慧和力量!
(扬州大学法学院 扬州市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