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万户到国家,民法典传遍天下,润民心,盛世中华……”婉转悠扬的非遗曲艺水乡道情巧妙融入法治故事,在“板桥遗韵”中厚植法治信仰,这是海安市“法治+非遗”作品征集活动的生动写照,亦是推动“八五”普法走深走实的一个缩影。
自“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海安市积极构建社会大普法格局,紧抓重点内容,紧盯关键群体,助力社会善治,推动全民普法工作守正创新、提质增效、全面发展。
思想引领、重点突出,学法用法蔚然成风
紧扣重大主题。连续五年一年一主题,领学树榜样、赛学促成效、践学塑情怀、督学强根基,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人心。政法部门开展全战线、全覆盖“‘大课+小课’‘视频+现场’”融合培训轮训。聚焦重点内容。每年开展宪法“七进”活动,“12・4”国家宪法日和“宪法宣传周”活动成为全民参与的法治盛宴。“民法典宣传月”精彩纷呈,“云课堂”打破时空界限,系列短剧、动漫激发学法兴趣,5万余册宣传册传递法治精神。深耕重要领域。持续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安全生产等专题宣传活动450余场次,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民营经济促进法等主题宣传如火如荼。
分层分类、精准施策,法治素养持续提升
发挥“关键少数”头雁效应。落实领导干部应知应会法律法规清单制度,推行“市领导导学、部门区镇负责人讲学、工作人员践学”的学法模式。组织部门负责人旁听庭审14次,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连续18年100%。邀请黄海华、夏锦文等专家学者来海授课,举办法治专题讲座9次,新任科级领导参加任前法律知识考试464人次。护航“关键时期”雏雁成长。267名法治副校长每月一主题、每季一讲座,累计举办法治讲座、模拟法庭等活动1000余场次。组织“童声里的法治”法治故事我来讲、法治歌曲传唱展评等活动,评选“明礼学法小童星”“崇德尚法好少年”173名。共建南通理工学院海安校区法治校园,惠及师生2万余人次。
激发“关键行业”强雁振翅。在全省首创法学会企业权益保护分会,创新推出“si法”解忧茶法治品牌和行业性“1+N指导清单”570条。深化“产业链+法律服务”,对接产业链20条、重点企业45家,开展法治体检等服务。培育商会调解组织18家,成功化解各类纠纷60余起。设立涉外法律服务“法务港”,优化涉外公证服务,护航重点企业走出国。
守正创新、融合发展,文化品牌越擦越亮
寓法于景,“用活”阵地。提档现有法治文化阵地,开辟新兴阵地,建成大运河法治文化品牌项目1个,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6个,市级45个,村(社区)阵地全覆盖。升级打造法治文化广场、王院村宪法公园等阵地70余个。
探索“法治+文旅”新路径,推出手绘法治实践地图,同步开展线下“打卡游”和线上“云导览”,让群众感受法治文化魅力。传承创新,“盘活”作品。将法治融入特色扎染、烙画、剪纸等传统非遗,征集“法治+非遗”作品百余件。原创视频获评司法部第一批优秀法治非遗短视频,3件作品入选省级作品云展播。法治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海安作家卓牧闲《滨江警事》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幅宪法书签作品、1件法治春联作品先后被司法部录用,法治作品影响力逐步扩大。丰富载体,“激活”品牌。发挥全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联系点职能,立足切口小、速度快、方法灵,实施法治文化建设265工程,普法活动系统化、项目化推进。持续开展“崇德尚法好家庭”“法治文化月”等系列活动。承办第十八届全国法治动漫微视频征集获奖作品发布活动,作为唯一县级代表在全国新媒体普法座谈会上交流发言,相关案例入选司法部普法案例库。
法治潮涌风正劲,奋楫扬帆启新程!展望未来,海安将继续以“改进法治宣传教育”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推动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护航中国式现代化海安新实践续写新华章!
(海安市司法局 朱涵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