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施民法典解读工程为契机 打造“全时空+全领域”的法治宣传格局
扬州市司法局
2021-03-04 15:25:00  来源:法润江苏

2020年,扬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要讲话精神,根据司法部、省司法厅统一部署,突出宣传重点、细化工作举措,大力实施民法典解读工程,推动全民参与普法,普法惠及全民,打造了“全时空+全领域”法治宣传格局。现将具体做法汇报如下:

一、响应部署,开启民法典宣传新征程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线,多渠道、全方位部署开展民法典学习宣传活动。一是快速响应。全市上下响应部署,第一时间学习传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市委宣传部、市法宣办等9个部门出台方案,将民法典普及作为2020年以及“十四五”时期普法重点工作,从五个方面提出18项具体措施,指导各地各部门广泛开展学习宣传活动,市法宣办将各部门开展民法典学习宣传情况纳入“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谁涉及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年终评议项目,推进民法典普法责任落实到位。二是先行先学。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市委书记夏心旻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切实实施民法典”重要讲话精神,要求全市落实民法典学贯要求。市委政法委张耀武书记要求全市政法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力推动贯彻民法典正确有效实施。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普遍开展民法典专题学习,有的部门和单位还通过视频会议将宣传要求传达到各层各级,进一步营造全市上下共学民法典、宣传民法典的良好氛围。三是全面解读。坚持线上线下齐发力,宣传载体齐上阵,在全市实施民法典“1+10”解读工程。线上,以“每周一讲”的形式录制35个专题电视栏目,通过扬帆直播、中小企业“惠企直播间”,中小学校“智慧学堂”等平台进行云播放。各地充分运用融媒体中心、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法润民生”微信群等及时转发推送民法典相关知识解读217期,阅读量达14万余人次。线下,开展“民法典解读十进”活动,通过专题宣讲进机关、以案释法进基层、案例巡展进企业、视频展播进景区等形式组织民法典解读2800多场次,覆盖百万群众。结合法治文化阵地提升工程,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公园、市民体育休闲公园等大型法治文化阵地设置民法典专区、融入民法典元素;在村居法治宣传栏、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漫道、网格法律宣传角等法治盆景张贴民法典宣传海报、悬挂宣传横幅、装点宣传牌;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城市书房、农家书屋等开辟“民法典阅读角”,赠阅民法典法律知识读本,让民法典无处不在,随手可得。

二、策应需求,打造法治宣传新格局

紧贴群众需求,创新普法形式,打造“全时空+全领域”法治宣传新格局。一是以民法典宣传为契机,推进各类法律知识“全方位”普及。把学习宣传民法典作为全面服务“法治扬州”建设的重要推手,以“三学三唱三评”(领导干部带头学、国家公职人员重点学、青少年全面学;法治广场之唱、法治校园之唱、法治市歌之唱;评选优秀阵地、评选优秀作品、评选先进人物)形式,组织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以宪法为核心,以民法典为重点的各类法律学习宣传活动。充分发挥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法律实务队伍作用,组建“民法典在我身边”宣讲团,以在线访谈、以案释法等方式重点解读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规定,特别是群众普遍关心的环保、就业等问题,引导广大群众养成自觉守法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针对不同类别的受众,提供“三官一师进网格”、巡回审判、旁听庭审等普法菜单;推出“民法典在身边——悟空说法”系列栏目;创作《民法典与生活同行》漫画口袋书,开播“民法典小剧场”等,以差别化宣传产品,让法律知识的普及更加惠民、更接地气。二是以“五类对象”为重点,实现法治宣传教育“全社会”推进。遵循民法典精神,探索确立领导干部普法制度化、行政执法人员普法常态化、青少年学生普法多样化、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普法系统化、农民普法经常化的“五化”普法思路。将宪法、民法典学习列入党委和政府目标管理、综合绩效考核,以考核促学习,提升了领导干部运用法律思维化解矛盾纠纷、维护人民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和水平。组织实施“对执法者的普法”,自编《行政执法规则知识读本》教材,完成市、县、乡镇16000名行政执法人员全员轮训,提升了执法者依法履职和服务群众的能力。以“法治课间餐”为载体,通过法治示范课、法治微电影等形式与400余所中小学法律教育课实现全对接,进一步增强青少年学生规范意识。常态化开展“法律讲堂月月讲”“百所联千企法律体检”等活动,提升了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依法经营、守法经营的水平。组织“普法流动课堂”进乡村巡讲,开展群众性法治文艺巡演活动,集中开展村“两委”干部、党员、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等法治培训,引导村民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三是以新“法律六进”活动为载体,实现法治宣传教育“全领域”覆盖。积极倡导“法律即生活,生活即法律”理念,开展法律进网络、进网格、进家庭、进工地、进影院、进军营“新六进”活动,推动法治宣传教育向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延伸。结合“5·10”党风廉政教育日,开展“党员干部应知应会法律知识测试”,全市31万党员干部参加网上学法考试。将法治宣传嵌入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推进全市“一村一法律顾问”全面覆盖。持续开展“家庭法治文化建设”,“法治宣传”与“家风建设”深度融合。在电视台新闻频道、扬帆直播平台和42家影院投放法治微视频,受众达近百万人次。坚持开展农民工学法活动周,开设线上普法专栏,印发配套规范指南,促进企业规范用工,员工依法维权。开展法治军营建设,在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中发挥了普法力量。近年来,全市累计开展各类法治宣讲数25340场次,受众达491万人次。

三、融入实践,探索全民普法新机制

坚持系统思维,健全普法融合机制,着力提升法治宣传工作的整合力、统筹力和渗透力。一是完善共建共享的普法责任体系。落实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和社会组织参与普法工作机制,根据全年普法工作安排,印发2020年度“一月一法”普法责任清单,开通“一月一法每日一题”线上普法专栏,编印《执法守法助发展》《德法相伴促和谐》典型案例集,并通过扬州市法治文化名城网、扬州普法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定期发布普法活动信息和典型案例。开展2020年“谁执法谁普法”履职报告评议和向社会公布工作,推动各部门实现普法工作人员、平台、措施、要求、机制的“五落实”。二是培育地域特色法治文化品牌。把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与古城改造、新城建设、大运河文化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建成以宪法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公园、青少年法治教育体验馆等法治文化阵地1404个,国家和省级法治文化示范点48个。串联各地运河法治文化元素,建成扬州大运河法治文化长廊“线上+线下”体验线,在省厅高质量绩效考核中获得个性化加分。阮元家风馆、邵伯法治文化传承馆、宝应北河法治文化公园入选全省“大运河法治文化品牌项目”。创新打造“两馆一室一课堂”线上普法平台,75万多人次云游浏览。我市分层分类普法经验被司法部《司法要情》采用。三是构建多元共治的乡村治理体系。围绕服务“三大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战略制定专题法治宣传计划,分层分类推进“法护人生”“法进家庭”“法润村居”项目。以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为抓手,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编印发放《扬州市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读本》2万册,成立24人的讲师团对全市13010名村干部和人民调解员进行法律知识培训。推广“有事好商量”“菱塘圆桌会议”等基层“援法议事”典型,着力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乡村治理体系,截至目前,创成国家和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689个,创建率达49.7%。全面拓展基层法律服务品牌,建立健全集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等为一体的基层法律服务体系,拓宽法律服务领域,提高法律服务质量,促进基层依法治理水平的提升。

编辑:任虹